以特色和专业化发展绘就终身教育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15
浏览量:50

  文/《在线学习》主笔  刘增辉

  非学历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自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至今,已有四年时间。我国高校非学历教育全面规范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批非学历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案例脱颖而出,运营规范、服务高效、保障充分、特色鲜明的高校非学历教育生态正在形成。

  其中,上海各类高校通过开展多元化的非学历教育,探索出了一条颇具时代特征、上海特点、高校特色的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本期专题对上海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开放大学体系的创新实践进行深度报道,希望为新时代全国非学历教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上海样本。

  上海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篇

  以特色和专业化发展绘就终身教育新图景

  在上海,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高校特色的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初步形成。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颁布与推进,非学历教育成为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作为全国教育改革先行城市,上海高校依托学科优势与精准定位,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升级、回应民生需求的实践中,构建起“政策引领、特色发展、协同赋能”的非学历教育新生态,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高校特色的非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初步形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元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揭牌

 

政策引领 筑牢规范发展根基

  非学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刚性引导与高校的主体责任担当。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为新时代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上海市教委通过平台搭建、监督评估推动政策落地,上海各高校则将非学历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通过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的转型可谓典范。从2022 年起,医学院全面停止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同步出台《继续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学无止境,医路继续”的终身学习理念,将非学历教育定位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抓手,开启了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新篇章。

  “非学历教育要成为学校一流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福胜表示,要通过努力,打造出与一流医学院相匹配的内涵式、专业化、高质量的医学继续教育品牌。

  根据《规定》要求,医学院成立了继续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医学院非学历教育办学方向及定位、制度把关等重大办学问题的决策。主任由医学院分管继续教育的领导担任,成员包括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分管领导等。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医学院院长办公室。

  目前,医学院非学历教育管办协同的办学机制已具雏形,构建起培育、特色和品牌三类分类核算的运营机制。该机制除要求办学规范外,还实行“分灶吃饭”,分类运营。培育中心以办学规模为基准,以“放水养鱼”模式推动项目的成长和成熟;特色培训中心和品牌培训中心以利润进行核算。二者的差异在于激励的起始标准和阶梯式比例有所不同,让不同类型的培训中心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同时按照可上可下、有进有出的原则动态优化三类培训中心的设置。

  规范办学已成为上海高校的共识。上海电力大学的“一带一路”海外电力人才培训项目严格遵循国家对外合作办学规范,在课程中融入“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理念,避免文化冲突与合规风险;复旦大学成立终身教育处,对非学历教育进行归口管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制定《非学历教育管理办法》,要求非学历教育项目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必要时需经过专家论证,以确保教学质量。这种以规范求发展的思路,推动上海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迈出稳健步伐,向着高质量、专业化方向迈进。

 

多元深耕 以特色发展实现差异化突围

  上海高校的非学历教育版图,始终紧扣“国家所需、高校所能”的逻辑展开,各高校避开同质化竞争,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等实践中多点突破,打造出一批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品牌项目,形成“一校多品、多校多特色”的发展格局。

  上海电力大学依托能源电力学科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高校担当。学校坚持“立足一线、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的办学方针,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一年内,就凭借行业影响力与育人口碑,与先期“走出去”的电力企业达成合作,以定制化培训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我们通过‘主动访企+企业访校’的双向奔赴,精准捕捉企业在共建国家的本土化人才需求。”上海电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江晓花介绍,在举办“一带一路”电力人才培训项目时,学校边实践、边创新,以理论指导创新与实践,同时以实践凝练教学经验、创新教育模式,在资源整合优化、培养方式选择、教学资源体系打造、培养机制构建、文化输出桥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形成了适应“一带一路”电力发展需求的各国本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国际化产教融合的智力资本共享服务新平台。截至2024年年底,学校接受企业委托,累计服务“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的本土电力人才培训超3000人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要部署为指导思想,拓展大继续教育办学格局,形成了医教研管协同、覆盖面广泛、针对性强的普适性、专业性和延展性非学历教育办学体系。普适性培训是在大健康领域开展教育类、管理类等培训,专业性培训是针对医疗机构和医学细分领域,延展性培训是在大健康领域针对特定人群的培训。

  2024年,医学院各类培训量突破3万人次,其中40%为公益项目,直接惠及长三角200余家社区医院。与此同时,还积极探索“夜校”“午校”等基于碎片化模式的非学历教育项目;充分利用校园和学科资源,开展针对特定国家的留学服务项目,打造出“交医十字桥”留学服务品牌。

  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上,上海高校展现出雄厚实力。2024 年,上海海事大学启动泉州高端航运人才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航运人才。学员在航运企业战略规划、运营管理、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覆盖泉州乃至福建区域航运企业的人才网络已经形成。研修班成为泉州乃至全国航运人才职业发展的“加油站”,为航运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21年,上海市总工会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携手共建上海劳模学院,建设新时代劳模深造平台、劳模文化育人平台和劳模文化研究平台,助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学院聘请全国劳模包起帆任院长。自创办以来,围绕劳模精神教育、劳模品牌建设、学历提升与技能研修,学院走出了一条劳模学历、技能、素质综合提升的创新之路。学院开办的劳模先进研修班已成功举办7期,吸引了700 余名全国和上海市劳模参与。每期研修班均精心设计了覆盖政治素养、劳模素养、前沿科技、综合素质等多个主题的课程,成为上海高校服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特色品牌。“研修班的举办,不仅为劳模学习交流搭建了平台,更有力推动了劳模精神进校园,进一步弘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学院常务副院长费维华介绍,2025 年下半年研修班还将继续举办,以进一步激励劳模在新征程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做产业报国、技能报国、科技报国的时代先锋。

  回应民生关切使上海高校非学历教育更显温度。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推出社会服务项目——家庭教育微专业。该项目以满足孩子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为目标,科学设计家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设计教学及实践模式,探索出以个性灵活的微专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新途径。为提升周边社区的公共服务效能,2023年,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开设了“立小信体育训练营”,专注4—15岁青少儿运动技能的培养,开设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等多个体育培训项目,受到家长、学生、社会的普遍赞誉,为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有效开放探索了可持续路径。针对中小企业及职场精英中系统性、落地性强的AI培训稀缺的现实,复旦大学终身教育学院推出“人工智能(AIGC)应用技能研修班”系列培训,自2024年11月至今已举办4期。该培训根据技术变革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验证了非学历教育随势而变的敏捷性。

 

模式创新 技术赋能与跨界合作的破壁实践

  上海高校非学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内外协同的合作机制与数字赋能的模式创新。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协同、数字技术融合,高校打破资源壁垒,为非学历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从单一教学向生态构建的跨越。

  数字技术正重塑非学历教育的教学形态。上海多所高校已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教学升级。上海交大医学院打造的“交医在线”终身学习云平台,集成直播授课、虚拟实训、证书查询等功能,获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二期/三期)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子项目“高质量医学在线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资助1000 余万元;探索上海市卫生监督VR实训实验室等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卫生监督人员轮训、培养;“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四方协同推动医学院校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项目入围2024年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高等继续教育领域)培育建设名单。

  上海电力大学也借力技术破解培训难题。面对疫情期间境外学员无法入境开展线下培训的问题,学校创新通过“在线直播+录播N次回放+个性问题邮箱答疑+共性问题直播答疑”的方式,充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成了印尼美娜多电厂、大唐海外印尼米拉务电厂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本土人才的培养项目。

上海电力大学举办巴基斯坦卡拉奇TP1000项目架空线路理论培训

  跨界合作在上海高校非学历教育探索中处处可见。同济大学碳中和学院在开展“‘双碳’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训中,依托同济大学校地全面战略伙伴和校友会,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开展以省区为单位的双碳发展专项调研。在培训过程中,重视开展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案例和企业实景教学,并立足区域化市场设计适用不同地区的治理模式、方法与手段,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供了借鉴。上海大学在开展“智能制造高级研修”项目中,打通政企学研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渠道,通过组织现场教学、标杆企业参访、实验室平台资源开放、牵线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劳模学院劳模先进研修班学员参观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奋力前行 步入更广阔发展空间

  尽管上海高校非学历教育已形成特色化发展格局,但挑战依然存在。在市场化竞争中,民办培训机构及一些在线教育平台运营模式的灵活性远超高校;部分高校非学历教育项目因品牌宣传不足,存在“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困境;数字化转型虽初见成效,但部分高校仍面临技术投入不足、教师信息化能力薄弱等问题,在线课程互动性、实训模拟真实性有待提升;质量评价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当前多以学员满意度为主,对“学习成果转化”“行业认可度”的评估仍显不足。

  站在新起点,上海高校非学历教育正进入更广阔的空间,向着更开放的方向迈进。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区域协同正越来越引起高校及相关各方的重视。2024年12月,长三角地区高等继续教育联盟宣告成立。联盟汇聚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众多高校及行业组织,将推动长三角地区高等继续教育更加聚焦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共同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模式。

  国际合作也在深化。上海电力大学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力高校联盟、“一带一路”电力产学研联盟,菲律宾八打雁大学、泰国苏兰拉里大学、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

  20多所以电力为特色的国外大学及企业加入了联盟。学校还成立了菲律宾能源电力国际实训基地、印尼能源电力国际技术培训中心。这些机构的成立,为推动共建国家开展能源电力行业人才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终身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上海学分银行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非学历证书进行了梳理,139张非学历证书的学分认定标准已经确立,在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中推行。区县社区学院、老年大学的课程和学习活动,经学分银行认证,也可作为文化休闲教育学习项目学分,作为激励市民终身学习的依据。

  从象牙塔到社会大课堂,上海高校正以非学历教育为纽带,架起知识与需求的桥梁。未来,随着办学模式的不断成熟,上海高校非学历教育将成为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引擎,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能,也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无限可能。

 

来源:在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