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大家谈】贾 炜:深入推进“六个化”,服务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50

贾 炜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全面构建“八大体系”,支撑实现由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其中,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是“泛在可及”。这不仅为加快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战略方向,也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终身教育更有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前,全面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面临三重关键突破,即从物理空间的“在场可及”拓展为数字生态的“泛在可及”,从分阶段、分时段的学习服务延伸为全生命周期、全天候的学习支持,从终身教育资源的规模供给转型为终身学习服务的个性精准。这些实践形态的变革关键在于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进一步破解当前终身教育在覆盖广度、服务深度和供给精度上的局限,应重点围绕“六个化”方向系统推进。

  一、聚焦体系化:如何强化功能统整,在新一轮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夯实终身教育阵地,提升发展新效能?

  “体系化”是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当前,在已有终身教育体系基础上再深入推进“体系化”,急需聚焦“功能集成”和“效能提升”两个方面,发挥开放大学在非全日制教育中的引导协调作用,集成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等功能,织密覆盖城乡社区的终身学习服务网络。

  一是完善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体系,要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系统办学优势,面向各行各业在职人员提供适需有效的学历课程和非学历培训。二是优化社区教育体系,重点在于均衡分布,要进一步推进社区学习圈嵌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提升基层学习点覆盖面和办学活力。三是健全老年大学办学体系,要着力扩大供给,依托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与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建老年大学联盟。四是健全家庭教育体系,要以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为目标,夯实家庭教育指导站(点)建设,为家庭共同学习提供便捷化、参与式、多样式的渠道与平台。

  二、加快数字化:如何深化技术应用,在推进大规模个性化学习中实现数字化转型,塑造发展新优势?

  《纲要》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要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数字化”是构建泛在可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途径,要聚焦“链接”和“重塑”,加快数智技术在终身教育领域的全面赋能。

  一是推进终身学习“链接”更便捷、更个性、更灵活。加强各级各类终身教育在线学习平台、社会各类知识平台和APP学习终端的互联互通,形成政府供给、市场供给、社会供给、自发供给的集成模式。借助AI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智能生成、联通和智能应用,建设智慧学习空间,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打造终身学习新样态。二是实现终身教育在资源生成、供给和评价等方面“重塑”更有型。探索打造“一网通学”终身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课程供给统一入口,探索以各类学习平台为载体、以“学分银行”为学习成果转换枢纽、以可兑换可激励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池”为支撑的运行机制,形成适应多终端的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传播模式。

  三、探索融通化:如何打破终身学习壁垒,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实现动力转换,积聚发展新动能?

  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融通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融通化”要聚焦“融合”和“畅通”,大力推进以资历框架为基础、以学分银行为平台、以学习成果认证为重点的终身学习制度构建。

  一是加强教育融通的制度框架和路径设计。加强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开放大学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包括要加大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向行业企业的辐射力度,扩大职工学历教育规模;加大高校专业优势的发挥,在全链条、全要素上构建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工匠学院和产业学院建设,做强面向民生类服务业的教育培训品牌,加速“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二是强化学分银行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功能。优化学分银行功能建设,实现“入口即接口、学习即存储、存储即应用”。拓宽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存入范围和渠道,构建全纳的“一人一档”数据,开展个性化资源推荐。完善学历课程学分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机制,畅通学习者成长成才通道。拓展学分银行多元化应用场景,服务大学生就业,完善终身学习激励体系,探索跨区域激励试点。

  四、应对老龄化:如何优化老年教育供给机制,在人口深度老龄化形势下拓展发展空间,筑牢发展新支撑?

  发展老年教育是推动实施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应对老龄化社会要围绕“扩容提质”和“适需适配”两个方面加快推进老年教育,助力老年生活品质提升。

  一是持续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推进老年大学倍增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供给。促进老年教育的均衡发展,将老年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远郊区域老年教育的发展。二是强化老年教育内涵建设。建立老年教育研究院,开展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与需求监测,加强课程教学的适老化改造,探索老年教育的分级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康养学游”等老年教育新模式,提升老年教育的专业化和精准化水平。三是打造老年教育活动品牌。联合各类主体开展老年学习课程展、老年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开展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等专项培训,服务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五、推进协同化:如何推动社会高水平协同,在市民学习需求多样多变环境中增强发展韧性,激活发展新活力?

  调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协同化”要聚焦“赋能升级”和“韧性敏捷”,加强社会多元主体的广泛合作来共同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一是理顺高校、政府、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建立健全开放大学校务委员会制度,强化终身教育主管部门统筹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完善政府主导、主体多元、多方参与的终身教育治理体系。二是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充分利用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培训资源,开展面向工作场所的终身学习服务,加快推进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加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公共文化场所的开放力度,共创终身学习氛围。扩大与各类社会知识类平台的合作,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三是探索终身教育数据治理机制,开展终身教育监测研究,加强终身教育数据的汇集与整合,建立终身教育数据管理中心,充分发挥数据在终身学习资源供给适配中的支撑作用,提高终身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六、迈向国际化:如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彰显中国特色?

  国际化是终身教育落实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必然要求,要聚焦“开放”和“互鉴”,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传播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为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贡献中国力量。

  一是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深入参与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建设,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领域的国际智库。二是加快构建中国式终身教育理论的话语体系,办好办强终身教育国际学术平台,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的交流,积极推进海外汉语中心建设。四是建立全球数字化终身学习联盟,搭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共同提升全球教育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