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大家谈】刘亚琴:以企业教育创新 驱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06
浏览量:50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专题学习心得

刘亚琴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2024年2月28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组织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专题学习培训,为全国企业教育与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中成协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通过线下线上学习深刻认识到: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战略框架下,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必须主动承担教育职能转型的使命,将教育与培训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助力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以下是通过培训结合《纲要》精神,围绕企业教育与培训的实践路径提出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几点工作思考。

  一、明确战略定位:以终身教育体系重构企业人力资本生态

  《纲要》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企业需突破传统培训的短期性、碎片化局限,将教育纳入组织发展的核心战略。

  1.建立“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应围绕员工职业发展周期,设计“入职-成长-转型-再赋能”的梯度化培养体系。例如,制造业企业可针对技术工人构建“基础技能认证-高级技工培养-智能制造转型”的进阶通道,匹配阶梯式薪酬激励政策。

  2.构建“双循环”知识更新模式

  内部建立岗位胜任力动态评估系统,外部对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某能源集团通过建立“岗位能力地图”,将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技术要求结合,实现每年30%以上员工完成跨领域技能认证。

  3.打造学习型组织文化生态

  设立“创新学分银行”,鼓励员工通过参与项目研发、技能竞赛等方式积累学分;建立“导师-学徒”知识传承机制,将隐性经验转化为结构化课程体系。

  二、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共同体

  《纲要》强调“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企业需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产教融合主导者。

  1.创新“教育链-产业链”双链融合机制

  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行业教育联盟,联合高校开发“岗位定制化”课程。某汽车集团与职业院校共建“智能制造学院”,将生产线改造为教学场景,实现课程更新周期缩短至6个月。

  2.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建立企业技术专家与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机制,推行“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院校教师入企实践”模式。某互联网企业通过“技术大咖工作坊”,年均培养500名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3.构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搭建行业知识库与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例如电力行业开发的网络大学及远程实训平台,已为90万从业人员提供沉浸式技能培训。

  三、加速数字化转型:构建智能教育新范式

  《纲要》提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企业需把握技术革命机遇,重构教育培训模式。

  1.建设智慧学习生态系统

  应用AI技术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如某金融集团开发的“智能学伴系统”,通过分析员工行为数据,自动推送风险管控、数字营销等定制化课程,学习效率提升40%。

  2.发展元宇宙教育场景

  在高端制造领域,运用XR技术搭建虚拟工厂,实现高危作业的“零风险实训”。某化工企业通过数字孪生系统,使新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培养周期缩短60%。

  3.构建大数据决策支持体系

  建立人才发展数字画像系统,实时监测关键岗位胜任力缺口。某零售巨头通过分析2000万条学习数据,精准预测未来3年数字化转型人才需求,提前布局培养计划。

  四、完善保障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落实《纲要》“完善教育治理体系”要求,企业需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教育战略落地。

  1.优化资源投入机制

  设立专项教育基金,某科技企业将年利润的3%投入员工教育,配套“学习成果-绩效提升-利润增长”的闭环评估模型。

  2.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制定《企业教育管理条例》,明确各部门教育职责;将培训完成率纳入管理者KPI考核,与晋升机制直接挂钩。

  3.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培训质量认证;建立“理论考核+实操演练+项目攻关”的三维评价模型。

  结语:以教育创新点燃企业发展新引擎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企业教育赋予了战略使命。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应当以教育为支点,通过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速数字化转型、完善制度保障,持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这不仅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更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实践路径。期待更多企业将教育创新作为战略工程,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力资源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