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专栏】银发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置于突出位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战略部署。作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在推进全国中老年人“城乡创客培育”项目实践中,我们聚焦“银龄新媒体系列课程共建共享”,深刻认识到这项探索不仅是老年教育形式的革新,更是践行全会精神、激发老龄人口潜能、服务乡村振兴与数字中国战略的时代答卷。
一、深悟精神内涵,明晰老年教育赋能新方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老年教育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关键一环。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民发〔2025〕24号)明确指出,“老年是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这不仅赋予老年教育工作崇高使命,更揭示其核心逻辑:必须跳出纯粹娱乐的窠臼,向价值创造深度转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要求,与“新媒体创客培育”高度契合。该项目通过系统化培训,让银龄群体掌握内容创作、直播推广、数据分析等新媒体工具,使其由数字鸿沟的弱势方转变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传播乡土文化的新力量,真正打通“老有所学”向“老有所为”的转化路径。当前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认知亟需更新,“城乡创客培育”正是实践四中全会提出的“在全社会倡树积极老龄观”的生动载体。
二、立足乡村沃土,构建“城乡融合式”创客培育新范式
“五融共建”模式(阵地融合、队伍融汇、智慧融享、课堂融通、发展融洽)为城乡老年教育协同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城乡创客培育”项目正是以此为指导,构建起城乡联动的创客培育格局:
课程共建共享破解资源不均衡顽疾:项目以系统化银龄新媒体课程库为基础,鼓励各地基于需求二次开发与内容共享。如“智能手机+”系列融合智慧助老与数字创业技能,形成资源下沉的高效路径。扬州市“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建设强调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展课程,乡村学员可利用新媒体技能传播农副产品、传统工艺,城市学员则可专注文创推广,实现课程供给的精准多元。
城乡阵地融通打造全域学习网络:项目推动依托乡镇成人(社区)学校、文化礼堂等存量场所转型升级,整合场地空间(如农村电商服务站、城市社区活动中心)共享师资与网络培训平台,构建“线下辐射城乡+线上联通全域”的创客教育矩阵。
多元师资协同释放银龄互助效能:项目实践“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理念,组建三类师资队伍:邀请高校教师指导内容创作规律与企业运营策略;引入乡镇企业家、本土直播达人对实操案例进行剖析;更重视选拔培育优秀银龄学员担任“朋辈讲师”,在反哺教学过程中形成城乡融合、代际互助的社群文化。
三、激发银发动能,释放“创客”赋能发展新势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创新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城乡新媒体创客培育旨在激活银龄群体的生产力价值,塑造新质民生驱动力:
激活银龄经济增量潜力:学员通过自媒体建立个人品牌推广乡村特产或特色服务(如非遗手作),直接触达市场提升收入。数据表明老年消费市场正蓬勃兴起,“创客培育”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经济创收开辟新渠道,呼应了绿舟论坛“老年教育课程创新赋能银发经济生态构建”的核心议题。
塑造乡村文化传播新局:中老年创客将新媒体技能转化为记录地方文化、传播乡村故事的“金钥匙”,助力乡土资源高效转化。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创新传播,有力增强了乡村文化软实力与吸引力。
弥合城乡数字发展鸿沟:项目以中老年群体为纽带辐射家庭与社会圈层,带动更多农村居民拥抱数字化工具,为城乡数字包容性发展筑牢人文基础,助推乡村振兴与数字中国协同发展。
正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所彰显,“全国建设了1.4万所老年学校,撬动了数千万老年人投身学习”。“城乡创客培育”项目以新媒体为媒,在银龄群体手中点燃了价值创造的火种,更在城乡版图上书写着数字时代的新故事。
四、深化时代价值,构筑教育赋能发展新高地
回望“城乡创客培育”实践征程,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需要以教育创新提升民生福祉高度、以数字实践拓宽老年价值边界、以城乡协作激活发展深层潜能。“银龄新媒体系列课程共建共享”绝非单纯的教学技术探索,而是承载着“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全过程人民民主”三重逻辑交汇的时代课题。从田间地头到智慧云端,从银发皓首到创客先锋,一张汇聚老龄群体新活力的图景正在中国大地徐徐铺展。在“十五五”来临之际,让我们以“五融共建”理念为基,持续深化城乡协作、激发银龄智慧,让每一位老年“创客”在数字时代浪潮中焕发独特光彩,为走好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谱写新章!
(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姜明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