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专栏】以全会精神为舵 筑就学习型城市建设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11-24
浏览量:50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纳入国家战略核心布局,为终身教育事业发展锚定了航向、注入了动能。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以下简称“学指办”)是统筹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主体,我立足部门职能、结合上海实践,谈谈学习全会精神的几点感悟。

  一、深学细悟:全会精神为学习型社会建设锚定战略航向

  (一)高质量发展:校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标尺

  全会将“坚持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的基本原则,这一部署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划定了鲜明的价值坐标。从发展脉络审视,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已从广覆盖、保基本的起步探索,迈入提质量、强内涵的深化阶段,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阶段递进,而是对全会夯实现代化建设根基要求的主动呼应。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学习型社会,不再以资源覆盖广度为主要追求,而是更注重学习供给的精准度、内容的实效性与服务的适配性--既需满足市民对职业技能升级的需求,也需回应银发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既需保障城市居民的学习权益,也需补齐乡村地区的资源短板。这种“质效优先”的发展逻辑,为终身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人民至上:筑牢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价值底色

  全会鲜明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原则,这让学习型社会的本质属性愈发清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教育的时空边界与群体壁垒,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群体都能获得适配的学习资源。从银发群体的数字素养提升到青年群体的职业技能升级,从乡村居民的农业知识普及到城市市民的文化艺术熏陶,其本质都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这种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发展逻辑,与“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部署同频共振--当市民夜校成为青年“八小时外”的成长空间,当老年大学成为银发群体的精神家园,当社区课堂走进乡村田间,学习型社会便有了最真切的民生温度。

  (三)教科人才融合:凸显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价值

  全会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大命题,深刻揭示了学习型社会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学习型社会既是教育普及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应用的关键场景,更是人才培育的基础土壤--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搭建呼应数字中国建设要求,终身学习体系的完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而全民学习能力的提升则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从发展维度看,学习型社会建设已不再是单一的教育工程,而是与“强大国内市场”“文化强国建设”“基层治理创新”等战略紧密衔接的重要支撑,它能为城市产业升级培育技能型人才,为文化传承涵养市民素养,为社会和谐凝聚治理合力,成为衡量城市软实力与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

  二、笃行实干:以全会精神引领上海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

  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关键在于将战略部署与上海实际、学指办职能深度融合,从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大局出发,推动终身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发展。

  (一)机制创新: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

  紧扣全会“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求,我们将以社区教育为重要抓手,推动其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同向发力,让教育服务成为激活治理效能的“催化剂”。一方面,通过开展老年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社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精准覆盖社区不同群体需求,以教育为纽带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基层治理筑牢群众基础;另一方面,着力构建“社区教育+基层治理”联动机制,将社区教育阵地转化为治理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的平台,通过课程学习、主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居民主动关注公共事务、参与议事协商,培育共治氛围。同时,将依托社区教育培育学习型组织与志愿队伍,推动学习者向治理参与者转变,让社区教育为基层治理注入内生动力,助力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二)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学习新生态

  响应全会“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部署,我们将以技术创新重塑终身学习体验。打造上海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一网通学”,强化AI助学、课程学习、学习地图等核心能力,推动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资源“一网通享”,让平台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智慧学习伙伴”;深化“15分钟社区学习圈”数字化升级,将学习资源嵌入社区活动中心、商圈等生活场景,实现“随时随地可学”;系统化开展智慧助老服务,通过定制课程、志愿帮扶等方式,帮助银发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为数字中国建设筑牢民生根基。

  (三)资源提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践行全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我们将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优化终身教育供给。打造精品化、特色化课程体系--融入上海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开发兼具思想性、实用性、趣味性的课程,让终身学习成为传承海派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建强专业化、多元化工作队伍--完善终身教育工作者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培育一批教学名师与行业骨干,为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优质资源均衡覆盖--聚焦城乡、区域发展差异,加大对远郊地区、重点人群的资源倾斜,让终身教育从“普惠均等”向“优质均衡”迈进,成为提升市民幸福感、增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站在“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学指办将始终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大局,以更高站位谋发展,以更实举措抓落实,让“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愿景深度融入城市血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上海终身教育的智慧与力量!

  (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 朱震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