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培养隔代教育指导师会议上专题报告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网络中心主任

 

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校长助理

 

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教育(CCDT)项目负责人

 

吴 民


20190404018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国,产生过无数影响世界和人类精神的伟人。同时,几乎每个中国家长都很重视子女教育。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到如今为子女的高考留学和成才不惜牺牲一切的家长们。中国家庭的教育情结可谓深入骨髓。然而,现代家长们为子女呕心沥血,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中国社会快速改革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叠加在独生子女们的成长上,导致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生活和生存能力低下,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日趋严重。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专家们众说纷纭,但矛头基本集中指向家庭教育环节。而中国偏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被父母送入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直到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而我们却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抚养下长大。于是,“隔代教育”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一、中国隔代教育的精神命脉

 

  隔代教育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也曾造就了无数雄才大略、智慧卓绝的各类英才。他们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深深地印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丰碑上。他们是怎样成才的?又是怎样教育别人去成才的?无一不记录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献典籍中。其中蕴含着育子成才的深刻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方法。这笔无比珍贵的文化宝藏亟待千千万万为人师表、为人父母和海内外莘莘学子们挖掘、整理、学习和使用。

 

  正如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鲁迅所说:“倘有人做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做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被熏陶过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因此,中国特色的隔代教育,其内涵绝不应仅仅体现为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的传授以及祖孙、家族血脉的传延。更重要的是必须植根于跨越时代的文化积淀与文明传承之中。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载体和中华文明火炬的传递者。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会议上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应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我们聆听到总书记的讲话是刚刚不久的事。但在此前的2012年11月21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校长顾秀莲,也是我们敬爱的顾大姐,已经亲自主持召开了培养“隔代教育指导师”专家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确定了:“以爱润其心,以德导其行”的教育指导思想。顾秀莲主任所领导的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专门设立了“五老”(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军人)关心下一代教育基金。十八大召开后,顾大姐又提出了“老少共话中国梦”的号召,指导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审视和定位最贴近群众生活的家庭教育、老年教育与隔代教育。事实证明:我们的努力和行动,正是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言。因此,我们对创新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和隔代教育发展之路充满信心。

 

  如果我们站在总书记所说的“精神命脉”的角度盘点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能够给“隔代教育”提供那些精神财富呢?其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至少可以是:1启蒙,2勉学,3尊师,4尽孝,5励志,6爱国,7气节,8勤奋,9智慧,10修身,11养性,12诚信,13建功,14立业,15礼仪,16交友,17处事,18健身,19生活,20技艺等。

 

  其教育方法则可以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行、识等一切感知和行为能力全方位展开。

 

  这就是隔代教育的当务之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与创新。并使之进入社区,造福家庭。

 

  二、隔代教育的红色传承——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

 

  在培养“隔代教育指导师”专家座谈会上,国家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同志提出:开展隔代教育老年人是可以依靠的积极力量,特别是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顾秀莲主任也指出:“尽管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但人生的不同阶段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老年人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中介,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形成社会的精神命脉”。据不完全统计:顾大姐所说的“五老”精英,在全国足足有2000万人。这个人数还在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急剧到来而迅速增加。可以想象,这将是中国城乡社区所蕴藏的何等巨大的正能量啊!

 

  “五老”精英,是中国红色政权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他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扞卫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与尊严。当面对外来敌对势力封锁、围困、武力威胁,以及国内经济极端匮乏的艰难岁月,他们选择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无私奉献的人生道路,使我们经过改革开放后,有条件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和他们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进入我们的教育和家庭。这也是中国特色隔代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特色“隔代教育”的另外两个要素是“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首先,在和平生活环境下,“英雄”的标志应该是“奉献”。是甘于奉献,勇于奉献的的人。“奉献”既可以体现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也可能永远默默无闻地随时随地帮助别人。这样的人离我们并不远:我们评选出的“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星”、习总书记写信问候的郭明义们,就都是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甚至这些人就是生活在你身边的志愿者们。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成为这样的人。世界上唯一高呼过“人民万岁”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曾以诗人的豪情赞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其中“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指的是农民。而美国西点军校里竖立着“雷锋”的塑像,从另一个侧面鉴证了东西方两种不同价值观所共同认定的 “英雄”。所以,隔代教育要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中树立正面形象,引导孩子们学习、尊敬、热爱一切为他们、为社会“奉献”的人。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一个“爱”字。也就是“以爱润其心”。孩子的心灵要浸润在奉献与爱的氛围中。这种爱小到家里的亲人,身边的伙伴,周围的邻居;大到社区、学校乃至国家;都要以创造奉献之爱为主旋律和正能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孩子们形成自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就是中国式隔代教育的“以德导其行”。

 

  三、隔代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隔代教育是开放性、互动式的家庭教育。我们要为之创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方便大家参加学习。培养隔代教育指导师,则是一项为开展隔代教育服务的人才工程。没有专业人才,隔代教育的工作便无法展开。

 

  隔代教育指导师队伍的建设,至少承担着三项使命:第一,是成为扎根基层,链接家庭、社区和学校三方面的枢纽;第二,是培养服务于“五老”精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工作者;第三,是直接为家庭服务,培养传播隔代教育知识与技能的组织者和专业人才。

 

  国家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同志还提议:把隔代教育指导师职业化、专业化的培训,与志愿者奉献、社区义工服务结合起来;与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银龄事业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师生长幼,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以“为家庭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实际作为,衡量教育与服务的得失成败。

 

  这就是说,从事隔代教育工作的人,必须有奉献精神。因为其本身从事的教育工作,本来就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而且,从事这项教育工作,不仅要在教学、教法方面有所创新,而且必须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你帮助老人并且教育孩子所学所做,都是你必须身体力行的。否则,你传递不出自己本身并不具备的精神。当然,隔代教育事业作为有组织的社会公益性行动,一定帮助大家解决好学习与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

 

  顾大姐说:尽管专家们对开展隔代教育工作的评价很高,认为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填补空白、深受欢迎”,但这毕竟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实施起来是很有难度的。好的愿望,一定要找到好的方法去实现。要勇于创新!

 

  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和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北京朝阳社区学院所签订的合作共建“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实验基地”的协议,北京朝阳社区学院党委书记、全国老年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金东同志建议:培养隔代教育专业人才的试点工作,可以在朝阳区先行一步。于是,我们今天能够在此同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让隔代教育进入社区、深入家庭的设想成为现实。

 

  四、隔代教育指导师的学习、鉴证与发展

 

  (一)隔代教育指导师的培训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和面授两种方式进行。任何人既可以出于个人兴趣和需要参加学习,提高知识与技能;又可以按照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教育(CCDT)隔代教育指导师培训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学习,并通过相应考核,取得“隔代教育指导师”职业能力培训证书。该证书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颁发。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官方网站为其学习成果提供查询与鉴证。依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对项目培训的相关通知:该证书可作为相关人员岗位培训、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及目标管理认定的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证明。

 

  (二)对于有志专职或兼职从事隔代教育工作的“五老”精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大学生社区助理、大学生村官或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在修完隔代教育指导师初级、中级课程后,参加“隔代教育”高级班课程的学习。高级班课程考试合格后,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颁发相应的教师证。持证者可以此为据,承担隔代教育的教学任务,并在工作中获得相应报酬。

 

  (三)无论是否取证的“隔代教育”学习者,在参加相关课程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方面,将享受同等待遇。

 

  (四)我们正在有数字化学习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社区“人才智库”。以智能化的方式收集存储:a专家人才、b师资人才、c项目人才、d服务人才、e“五老”人才、f志愿者人才、g其他特色人才信息。探索如何盘活储备人才与人才的跨地区使用。这其中当然包括隔代教育专业人才。

 

  (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还将对扎根社区、深入家庭工作的隔代教育指导师,进行数字化微电影、自媒体、手机视频、摄影等技术培训,鼓励他们组织或成为社区群众性创作的人才。从而,以社区生活为创作源泉,以服务家庭为创作目的,担任社区和家庭教育情景剧的主创、编剧、导演、或演员。这既可为“老少共话中国梦”提供鲜活的素材;又可以在条件成熟时,与国家主流媒体合作,为城乡社区和家庭创作铺设成才的“星光大道”。

 

  五、近期隔代教育培训安排

 

  1、今天,在朝阳区妇联、区教委、区老干局、区老龄委办的支持下,由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和朝阳社区学院在北京市先行试点,开展“隔代教育”首期培训。今后可以分散到“幸福养老大课堂”各教学基地进行培训。其中包括:朝阳区妇联、老干局、老龄委办公室、区文明办、区教委所管理的203个“幸福养老大课堂”教学基地;延庆县社区教育中心的25个“幸福养老大课堂”教学基地;房山区、怀柔区等各区县已经建立的“幸福养老大课堂”教学基地。还包括隔代教育文之蓝培训基地、爱乐祺培训基地、顺义培训基地、中国人才研究会经济人才专业委员会培训基地、中华女子学院志愿者培训基地等。也可以像今天这样集中学习。

 

  2、全国老年教育研究中心劲松研究基地,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实验基地龙翔研究基地,将通过组织培训进行隔代教育实证研究。

 

  3、培训采取面授、网络教学和光盘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学习方式由各教学基地因地制宜进行课时安排。

 

  4、学习可以采取互动式、讨论式的方法进行,孩子和家长可以针对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向老师和授课人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归纳整理后,组织课堂讨论,互动学习。

 

  5、经过系统学习培训之后,学习合格者将实地向社区老年人开展辅导。经考试合格者,颁发相应证书。

 

  总之,中国社会的家庭教育和隔代教育,虽然直接面对的只是老人和孩子,但却牵动着每个家庭最敏感的神经。这种教育以其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整个家庭最积极向上的力量。把学习型家庭的建设落到了实处;夯实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根基;使每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够以爱和奉献的方式,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学习资料:

 

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2014年02月25日 20:57:58来源: 新华网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戴木才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习近平强调,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探索中国特色隔代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4-03-18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