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大家谈】赵志磊:教育强国规划纲要  赋能乡村振兴——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乡村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03-10
浏览量:50

赵志磊 乡村振兴专委会副理事长

  作为长期扎根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深入学习《教育强国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后深刻感受到,这份纲领性文件不仅描绘了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更为破解乡村振兴中的“人才之困”“文化之困”“产业之困”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纲要》提出的“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高度契合,二者共同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通过教育重构人力资本,通过人才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1.实现教育公平,打破城乡资源壁垒,重塑乡村人力资本结构

  《纲要》将“促进教育公平”置于核心地位,直击乡村教育长期存在的痛点。数据显示,2022年农村地区本科上线率仅为38.7%,较城市低21个百分点,这种差距背后是师资、设施、课程资源的系统性落差。《纲要》提出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等举措,正在改变这种局面。在四川凉山,依托“教育信息化2.0工程”,全县建成47个“5G+智慧课堂”,彝族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故宫博物院;在云南怒江,教育部直属高校托管帮扶计划使县域高中一本上线率三年提升4倍。这些实践印证了《纲要》不仅是政策文本,更是改变千万乡村学子命运的行动指南。

  职业教育作为《纲要》的重点突破领域,正在重构乡村人才供给体系。湖南“一家一职教助学工程”累计培养12万名“乡村工匠”,贵州“三教统筹”改革将中职学校办到产业园区,山东“新农科”建设推动涉农专业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这些创新实践与《纲要》“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形成共振。数据显示,职业院校每年为乡村输送8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涉农专业毕业生返乡创业率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32%,职业教育成为破解“乡村空心化”的关键力量。

  2.实现数字赋能,教育新基建重构乡村发展生态

  《纲要》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战略突破口,这与乡村振兴中的“数字乡村”建设形成历史性交汇。在陕西柞水,5G远程医疗系统让村医与三甲医院专家实时会诊;在浙江德清,“乡村数字学院”培训出2.3万名“数字农人”;在黑龙江建三江,智慧农业实验室培养的学生主导研发的水稻智能插秧系统,使亩均用工成本下降60%。这些案例揭示,教育新基建正在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成为激活乡村生产要素的“数字触媒”。

  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乡村治理模式。广东清远推进“村校共建数字治理平台”,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乡村垃圾分类、河道监测等实践;江苏睢宁的“家校社数字共同体”项目,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云端参与亲子教育。这种“教育数字化-人才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的传导链条,印证了《纲要》“用数字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前瞻性布局。截至2023年,全国98.5%的乡村学校接入高速网络,建成27.6万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育数字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云动能”。

  3.实现文化传承,乡土文明与现代教育的共生演进

  《纲要》提出“厚植文化根基”的要求,在乡村实践中展现出独特价值。福建土楼里的“非遗传承课堂”,将木雕技艺纳入校本课程,培养出300余名“少年传承人”;青海热贡的唐卡艺术职教班,使传统技艺与现代美术教育融合,学员作品走进米兰设计周;湖北恩施的“双语教育”既保护土家语,又通过普通话教育打开山门……这些探索实现了《纲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期待,使乡村学校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

  教育正在重构乡村文化认同。在江西婺源,“乡村美育工程”让学生用画笔记录古村变迁,作品成为乡村旅游文创IP;在山西平遥,中学生参与的“古建保护研学项目”,带动村民自发成立文物巡查队。这种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升华,正是《纲要》“五育并举”理念的生动实践。教育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计划培育的1.2万所特色学校,已成为传承农耕文明、培育乡风文明的“精神灯塔”。

  4.实现双向赋能,构建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共生系统

  《纲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新的发展范式。在政策层面,24个省份建立“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将教师支教、校地合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在实践层面,“耕读教育”“劳动教育”使城市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乡村振兴成为最生动的思政课堂。这种双向赋能构建起城乡教育共同体:浙江“千校结千村”工程促成683对校村合作,研发助农专利1200余项;湖南“农校对接”计划使高校食堂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超50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纲要》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未来需要重点突破三大领域:一是构建“县域职业教育综合体”,推动职教资源与乡村产业园区深度融合;二是完善“银龄教师”“荣誉校长”等制度,建立城乡教师柔性流动长效机制;三是发展“乡村教育智库”,搭建政策研究、模式创新的协同平台。唯有如此,才能将《纲要》的顶层设计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教育强国规划纲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耦合,本质上是人力资本重构与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同频共振。当教育之光穿透城乡壁垒,当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最持久的动力源泉。作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们既要成为政策解读者,更要当好实践推动者,让《纲要》的每个字符都化作滋润乡土的雨露,共同谱写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奏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