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三教统筹需要明确的几个关键问题
“探索三教统筹协同发展新路径”是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之一。一年来,全国各地各高校在不同层面开展了不同特色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院校在具体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面临着认识上的困惑。本刊就此对话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名誉会长马树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聂伟,请三位专家予以解答。
三教统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都在按照各自的规格、模式培养人才。那么,现在为什么要进行协同创新?
马树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根据我们“新时代高职教育‘适应性’评价课题”项目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教育体系既包含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也包括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者各自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并且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世纪以来,教育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同教育类型存在不同的短板,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层次、各类型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其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尤为迫切。
二是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的急迫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三教协同创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表明在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三类教育协同创新必须作出更加重大的贡献。
三是教育体系发展转型的时代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三类教育的内涵与功能不断丰富,互补关系逐步升级,大致可分为相对独立发展、沟通衔接发展与协同创新转型发展等三个阶段。其互补关系的演变基本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需求变化与价值认同变化。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经济社会与民生需求都发生明显的变化,迫切需要聚焦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目标,呼唤着三类教育加快进入协同创新发展阶段。
聂伟:我国对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呈现优先级的特点,在资源投入和经费分配上有所侧重,这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就这三类教育而言,首先是高等教育,要以高端人才带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其次是职业教育,在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推动产业转型。最后是继续教育,社会文明不断进步,要满足个人提升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实现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需要指出的是,分类管理看起来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但其目的是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三类教育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发展,将来实现更好的协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单打独斗”,要回过头来,在新中国成立75年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三类教育的协同创新,达到1+1+1>3的效果,从而以教育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引领
三教协同创新需要统筹,那么谁来统筹,统筹的重点是什么?
马树超:三教协同创新需要强化政府的统筹作用。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三教协调发展与协同创新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政府的统筹与主导下,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当前,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更加紧迫,统筹的重点应该是有效激发并发挥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建强三大体系,扩展沟通途径,建立协同机制。
一是完善自我发展机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牵引作用,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龙头作用和高校集群的溢出效应,坚持一流院校发展与多样化目标建设并举并重,带动引领三教整体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推动建设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明确继续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办学定位,增强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功能,通过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加强终身教育保障的重要平台。
二是健全沟通衔接机制,超越部门主义、本位主义,建立双向互认、纵向流动的立交桥,完善三教相互衔接沟通的框架体系,推动各地深入探索“中—高”“中—本”“高—本”协同创新。
三是构建互补互融机制,重在通过协同创新,形成三教相互支撑、不可割裂的有机体系。在发挥高等教育引领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教育部门跳出高教管理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劳动部门跳出技能工人发展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围绕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通过协同创新,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
聂伟:我认为,应该把打通学生成长通道、促进终身发展作为统筹重点。长期以来,我们希望架起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但遗憾的是到现在也没有很好地实现。1988年国务院颁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将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捆绑在一起,这是一大创举。如果通过三教协同创新,架起三类教育之间沟通的“立交桥”,那就是一大亮点。
此外,统筹涉及到外部因素,在当前条件下,要注重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统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有着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将优质资源交给继续教育运营机构,借助继续教育的平台优势、网络优势和专职人员优势等,使优质教育资源在非学历教育领域流动起来,是可以探索的。
三教统筹要在三方面着力创新
三教统筹是为了协同创新,那么三类教育的创新方向是什么?
张晨:要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构建体系三个方面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具体而言,还包括一些改革创新的任务。
在职普融通方面,重在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比如,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职业教育高考制度。
在产教融合方面,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当前,尤其重要的是要依法推进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的相关条款,切实激发和保护学校、企业这两个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的活力。
在体系构建方面,关键是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尤其要重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者之间的“统筹”,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改革教育评价激发协同创新热情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对协同创新没有热情,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张晨:有些学校对“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没有热情,究其原因,可能面临“三难”困境。首先是统筹难。具体表现在学校不知道为何统筹,统筹什么,谁来统筹,如何统筹。关键是要有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其次是协同难。比如谁协同谁,通过协同有何获益。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最后是创新难。在现有体制机制和制度框架下推进三教统筹协同创新,迫切需要深化改革。
您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学校的积极性?
聂伟:要对教育评价进行改革,把三教协同创新纳入对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中去,以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在对学校的评价上,人们普遍重视的是对学校承担的适龄青年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工作。在建设教育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学校“围墙之外”工作的重要性开始凸显,需要在社会资源配置、财政资金分配上向社会服务职能倾斜,以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学校的积极性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上来。如有些高职学校开始探索将教师从事的企业职工培训、技术改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中,或单列评价通道,作为职称晋级和职位晋升的重要依据。从实践来看,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