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沈光辉丨倡导和推动应用导向的终身教育理论研究——基于巴斯德象限的分析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4-10-15
浏览量:50

  沈光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开放大学副校长,教授

  终身教育研究应该如何回应时代之问?或者说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终身教育研究?这是理论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今天,借用自然科学领域的巴斯德象限模型来分析,提出倡导与推动基于应用导向的终身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研究方法。一、巴斯德象限的内涵解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唐纳德·斯托克斯(Donald Stokes)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专著当中首次提出“巴斯德象限”理论模型,这一概念取自19世纪著名的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姓名。“巴斯德象限”不仅寻求对科学问题的基本理解,同时也对社会有直接的运用价值。它的提出,弥补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差距和鸿沟。传统上,科学研究分为两种范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目的是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增加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研究问题的提出更多地来自于科学家自己的兴趣或者好奇心。而应用研究则是为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它的出发点是解决问题,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一方面促进直接的理论运用,另一方面促进新的科学知识的产生。201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提出:“近年来,机器人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储备已具备相当条件,带动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机器人领域的‘巴斯德象限’特征明显”。因此,巴斯德象限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科学研究的二维坐标体系:横坐标是考虑实践应用问题,纵坐标是考虑如何追求对科学理论的基本认识。纵横坐标形成三个象限,分别以三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第一个是爱迪生象限,属于实践取向的应用研究;第二个是玻尔象限,属于纯理论研究;第三个就是巴斯德象限,倡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取的是“实践—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界限并不是很分明,有的应用研究同时也是杰出的基础研究,比如巴斯德牛奶低温保鲜法。所有的科学研究进程,包括社会科学,往往同时受到认识目标和应用目标的双重影响。巴斯德象限以及其他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是双重目标的融合,因此,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问题研究是相互结合的。二、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终身教育研究分析框架基于巴斯德象限的启发,所有的终身教育研究都可以按照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来对应描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图1)。θ角的“大小”表明某一学术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取向所占比例的大小,即所开展的研究是属于应用趋向还是理论趋向。当θ角比较小的时候,表明学术研究是以实践取向为主,理论取向较弱而应用取向较强;当θ角比较大的时候,表明学术研究中以理论研究为主要取向,其实践取向相对较弱。依据巴斯德象限分析,目前的终身教育研究多处于L1线的状态,即实践取向的应用研究为主,而随着人们对科学研究二维象限模型的理解,未来的终身教育学术研究将会逐步向L2线发展,即增大学术研究中的理论取向,加强对基本认识的边界强度。当终身教育学术研究能够实现从L2线向L3线发展的时候,那么,学术研究就真正成为一种由实践问题激发的理论研究,是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融合,从而使终身教育学术研究从爱迪生象限迈进巴斯德象限,意味着真正实现了由应用实践问题引发的基础理论研究,那时终身教育的学术研究将对学科研究与教育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未来终身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图1 巴斯德象限角示意图三、研究取向与未来进路建议通过巴斯德象限分析,可以看出终身教育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从“实践主导型”向“理论提升型”的转变。为此,在开展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或者比较研究、政策研究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强化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言,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发现问题、呈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终身教育理论研究者最重要的意识和能力。当代的终身教育要解释与解决的问题很多,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来回应。

  一是既要关注终身教育的宏大叙事问题,又要关注终身教育的具体实践问题。在宏观上,例如,“教育强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学习型大国建设”等问题都属于宏大叙事。特别是数字化如何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如何加强终身教育保障,需要我们做出回应。从中观来看,例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这几个融合与协同如何实现?从微观上来看,具体包括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老年教育赋权增能,社区教育落地生根,家庭教育协同推进,还有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建设,乃至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课程开发,全国基层一线实施的实验项目、教改项目推进,等等。终身教育研究应该如何对这些具体实践问题发挥指导作用?又如何回应与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既要解决“学院派”的问题,又要解决“实务派”的问题。8年前,我提出我们的终身教育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学院派”与“实务派”的分野问题,即存在着“学院派”与“实务派”两种研究取向。“学院派”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代表,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科建设和学术话语体系做出重要贡献,但存在的问题是离实践比较远;“实务派”以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为代表,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缺少理论支撑与研究方法加持,写出来的东西多是工作总结与经验总结,学术“含量”不高。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推进的疏离状态如何破解?“学院派”与“实务派”之间如何建立合作研究机制?包括如何建立沟通的桥梁与旋转门,从而解决“学院派”与“实务派”的融合问题。

  三是既要有国际比较视野,又要有本土实践研究。如何把国际的终身教育理念和中国本土实践相结合,推动终身教育研究的应用价值和理论创新,这是终身教育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在持续的合作研究中,特别敬佩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领衔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教育和代际教育等实验项目。这些项目有效地把国际的理念、全球治理的理念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

  四是既要探索科学新知,又要追求应用价值。如何通过基础研究探索终身教育科学原理与方法,同时又能将这些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二)呈现实践品格实践第一性,认识第二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来源于鲜活的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为此,一是在动力机制上,需要建立“双动力机制”,即实践是推动研究的动力,而研究也是引领实践的动力。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更多地倡导与推动基于真实问题与应用导向的终身教育研究。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更多地做“贴地式”研究,扎根实践的沃土,而不是做“悬浮式”的研究,从文献到文献,为学术而学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四是在研究路径上,提倡“行走的研究”与“书斋的研究”相结合,“学院派”与“实务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关注现实问题促进实践应用,又促进理论提升与知识创生。总之,我们要提倡理实结合、知行合一,推动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深度融合,最终推动终身教育研究逐步走向巴斯德象限!(本文由上海市普陀区梅陇中学老师许滢整理)

 

来源:终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