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顺德社区非遗传承工作获专家好评

发布时间2023-04-10
浏览量:50

颜色神态各异的鱼灯、赏心悦目的广绣作品……专家们边走边看,频频点赞。

4月9日,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总项目组赴顺德项目点开展能力建设调研,顺德地方高校助力非遗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的做法获得专家组成员的充分肯定。

地方高校助非遗发展

据了解,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2018年由中国教科文全委会秘书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立项,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联合苏州市教育局主持实施。数年来,在总项目组的统筹下,各项目组贯彻落实总体安排,努力开展工作,第一期项目取得显著成果,圆满结项。在日前广州召开的会议上,为第一期项目代表颁发结项证书。同时,“推进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第二期稳健发展”是本次会议的主题。经申报、评审,总项目组近期确定了新增广州开放大学等18个实验点单位,另确定首批15个实验点单位继续进入第二批实验点。本次会议上,项目组专家对《“城市CLC能力建设”项目第二期实施意见(2022-2025年)》进行解读,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二期子项目各单位分别开展项目交流。其中,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顺德区社区学院院长王法勇在会上作了《地方高校助力非遗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分享。

当天上午,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总项目组组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包华影等一行专程来到大良街道升平社区进行调研。

专家们走访了主帅庙、观看了蚝壳墙。

升平社区非遗工作扎实

在大良鱼灯传承基地,专家们观看了现场工人鱼灯制作过程。据介绍,大良鱼灯制作技艺盛行于清代民国时期,大良鱼灯名闻遐迩,素有“妙制传来近凤城”的美誉,同时也是升平社区的文化宝藏。2013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列入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大良鱼灯传承人潘智江是大良升平居民,2020年,升平社区成立大良鱼灯协会,在潘智江的指导下,对外开展鱼灯技艺教学,协会还积极参与国内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广鱼灯技艺文化贡献力量。

顺德区粤绣(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也设在升平社区居民活动中心。据悉,自2018年起,升平居委会承办大良街道大龄人员广绣免费培训。目前,广绣非遗传承人曾剑琴、曾剑仑两位老师充分利用升平居民活动中心,逢周一到周三定期为学员进行培训,并组织学员外出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和作品展示活动。

广绣培训班学员曾妹权是个体户,在升平学习广绣已有一年多了,从基础班到提升班,不仅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还在制作广绣作品中修炼心性。目前,曾妹权能独立完成作品,但她说会在提升班一直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平时做生意压力大,学习刺绣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法”。

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总项目组组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包华影说,升平社区鱼灯、粤绣的技艺传承工作做得好,不仅让附近居民群众有娱乐活动的好去处,对促进居民群众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都非常有帮助,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对邻里街坊互动和谐也起到推动作用。

有关负责人表示,结合顺德非遗文化的特色,针对湾区内非遗“同根同源”的特点,探讨地方高校助力非遗文化发展,推动区域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讲好顺德故事,讲好湾区故事,让中国的非遗走向世界,提升非遗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更好地记录和传承非遗,增强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来源:珠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