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年3月15日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根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终身学习的统计信息体系,研制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实现到2020年,东中西部地区市(地)级以上城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和70%的目标,落实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84号)要求,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于2015年着手组织有关城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专家研究制定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受教育部职成教司委托,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牵头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武汉、长沙、宁波、太原等八个城市(以下简称“八个城市”)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启动了首批监测工作,对探索学习型城市测评工作机制的建立,修改完善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科学衡量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并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学习型城市测评工作提供初步经验、奠定基础,也为引导并加快推进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在教育部职成教司的指导下,八个城市对学习型城市测评工作高度重视,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建立了监测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依据修订完善的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标体系分别组织开展自查,通过自查与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查研究与推进工作相结合,形成了各自城市的监测报告。在此基础上,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组织专家通过对八个城市测评工作总结、交流、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了8城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报告。

一、八个城市认真落实教育部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试点工作

2017年9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印发《关于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的通知》,对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的重要意义、目的任务、组织实施等做了明确要求。八个城市结合各城市实际,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立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机制,分阶段分任务,多部门合作联动,认真落实、有序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

(一)高度重视、建立组织保障

1.专题学习,提高认识

各城市认真组织对教育部(教职成司函〔2017〕84号)文件和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的学习理解,提高对监测工作和创建工作的认识。杭州市由市监测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市政府杨建华副秘书长主持召开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专题研究学习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分工,启动监测各项工作,学习分析教育部下发的“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明确内涵,并根据杭州实际情况,给予解读和理解。武汉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学习型城市监测作为2017年度重要工作之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在全市全口径推动了学习型城市监测评价工作。长沙市专门召开了推进学习型建设指导委员会、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邀请专家解读七部委文件和《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

2.建立监测工作组织保障机制

各城市相应成立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起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体系。上海市依托市学习促进委成立了由各委办局、学习办、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立了专家组,并委托终身教育研究院进行第三方监测。杭州市依托市终身教育工作小组,成立了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委办局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市监测工作协调小组,其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并组建了监测工作专家组。武汉市成立了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委教育工委负责人为副组长,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武汉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分管领导担任。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由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负责统筹管理。长沙市成立了学习型城市建设试测评工作领导小组。

(二)制定方案,建立工作机制

1、制定学习型城市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为落实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8个城市均制定了学习型城市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如武汉市印发了《武汉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工作方案》,对监测的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工作任务、责任分工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杭州市制定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分析、研究梳理指标体系内容,把握指标内涵,通过测评真正起到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作用。长沙市对照教育部职成司文件要求,制定出监测工作方案和具体责任分解表。

2、建立监测工作制度机制

制定出监测工作相关制度,规范学习型城市监测工作,形成工作机制也是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武汉市建立了业务工作制度,严格把关数据质量;建立了监测数据填报工作制度,设计了规范的统计监测数据台账,同时建立了部门联系人制度,要求协作单位对标《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认真开展自查和梳理,为本部门提供数据质量负责。杭州监测工作专家组建立了QQ群,实行联动机制,及时交流研讨监测信息和情况。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文件和《成都市学习型城市监测项目实施方案》,对《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进行责任分解,要求各有关单位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相关数据。

3、建立跨部门协作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流程

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内容涉及宣传、教育、人社、财政、民政、文广新、科技、统计、城调、妇联等多个部门以及终身学习体系的方方面面。在监测工作中,上海市建立了由部分委办单位联络员,区教育局分管领导、学习办主任,各类学习型组织、企事业单位代表等参与协调机制。杭州市明确了有关单位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分工: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教育局负责监测项目的统筹协调工作;其他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对照《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要求,提供各类统计数据、典型案例、档案材料等。武汉市通过《工作方案》,对监测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做了具体规定和明确的要求,形成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长沙市形成了:认真学习→成立机构→规划部署宣传发动→整理材料自查自评→上报材料迎接测评→运用结果总结提高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

(三)组织实施、做好数据收集

1.开展监测工作前期调研

上海市分批分类对社区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协会、联盟等)、从事终身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委办单位、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召开学习型城市建设调研工作座谈会,广泛了解情况。杭州市在测评办主要成员先后召开过3次会议,商讨解决测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长沙市根据教育部职成司文件要求,制定出具体调研工作方案。

2.多部门合作收集数据、材料

各城市认真对照《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指标要求,组织多部门合作做好数据材料的收集。如:上海市完成了分批分类调研的情况汇总,对公开统计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召开相关委办工作会,多方搜集指标数据。杭州市监测工作协调小组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对照《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指标要求,收集各类统计数据、政策文件、会议通知、工作总结、获得荣誉、典型案例等档案材料。成都市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府督查室、成都调查队等22个成员单位具体负责相关资料、数据收集和整理,梳理工作成效和亮点。武汉市切实加强部门协作,多次组织召开监测项目工作会议,分别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调查收集统计资料,由一名负责人专门负责,认真填报相关监测数据。长沙市各部门根据《长沙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测评指标指导性指标体系责任分解表》明确的任务,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四)严把数据关,做好总结梳理

1.坚持数据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是一项严谨、科学、规范的系统性工程,各城市坚持所采集的数据主要来自官方统计,尽量避免采用抽样数据;所收集的材料,都有实证材料和佐证证明,使监测工作真正推动和引导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监测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12-2017年)》等。上海市召开相关委办工作会,多方搜集指标数据,对公开统计数据进行采集汇总。杭州市监测所采集的数据均来自于官方统计和资料,主要来源于《2016年杭州年鉴》、市政府发展规划纲要、部门年度专项统计、网站后台统计数据及城调队统计,收集的材料来源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文件、工作总结、新闻媒体报道、出版发行著作等,还对各部门提供的材料进行归集整理,按照“关键指标”栏一一对应“信息性质说明”栏,制作相关佐证材料。成都市要求各有关单位提交的相关数据、材料纸质文稿要加盖公章。武汉市建立业务工作制度,严格把关数据质量,建立了监测数据填报工作制度,设计了规范的统计监测数据台账,各协作单位提供的数据须由部门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为本部门提供数据质量负责。

2.委托专业机构承担具体监测工作

北京市委托市教科院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课题组根据《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对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测评。上海市依托市学习促进委成立了试点监测的领导小组,委托终身教育研究院进行第三方监测。杭州市此次监测由市终身教育工作小组,市教育局负责统筹协调工作,依靠课题组和专家,完成学习型城市监测工作报告,提交《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修改建议报告等。成都市监测项目由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联合四川大学专家共同撰写相关总结性材料和报告。

3.认真梳理总结完成监测报告

8个城市基本都认真完成了监测报告撰写。北京市根据《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对每一个三级指标点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述评。杭州市根据学习型城市建设开展情况,撰写了监测报告,并对《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总结梳理了近年来学习型城市建设主要工作、成功经验和取得成绩,提炼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杭州元素、特色、亮点成都市22个成员单位具体负责完成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体系中的责任分工条目的填写,梳理工作成效和亮点,共同撰写监测报告。武汉市在认真开展自查和梳理,填报相关监测数据基础上,认真细致地撰写了监测报告。长沙市领导小组编制自评表,起草完成长沙学习型城市试测评项目分报告、《长沙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测评指标体系定性描述附表》及《指标体系》修改意见。宁波市、太原市对照《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完成学习型城市试测评工作报告。

二、8个城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初步成果

8个城市在学习型城市建建中,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实际,采用不同的建设策略和方法积极推进,把做好顶层设计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先导举措,加强系统规划,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各项制度,整合学习资源,开展多种载体的学习活动,为广大市民搭建起终身学习的平台,有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一)高度重视创建,保障措施有力

1.出台相关文件,全面规划设计

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从战略高度系统设计、科学规划学习之都建设工作。2007年4月,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确定了建设目标、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2012年6月,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发布了《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十二五”规划》,对未来五年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2016年,北京市14个委办局联合发布《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的建设目标。上海市2001年提出了2015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学习型城市”的远景目标。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从顶层绘制了推进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蓝图,明确了指导思想,提出了分阶段、分人群、按需求、按规律、有重点实施的推进路径。杭州市2002 年政府下发《杭州市关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2007年,市发改委发布《杭州市教育强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2010年)》,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强市的主要任务之一。2010年市委办、市政办印发《杭州市社区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成都市2015年由7个委办局发布《成都市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意见》。武汉市2011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指明了方向,规划了目标,明确了任务;2017年,印发了《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文化局发布了《武汉市全民阅读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长沙市2010年,成立了“长沙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长沙市社区教育工作实施意见》,2013年7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宁波市2004年,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文明办、宁波市民政局、宁波市文化局联合颁发《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的通知》,2009年,宁波市先后出台了《宁波市城市社区布局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太原市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201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2.建立管理体制提供组织保障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中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北京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育工作的市委领导、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副组长,26个市属部门为成员单位,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条块结合、部门分工负责的创建工作领导体制。上海在市级层面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等13个部门组成的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教委),负责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统筹、规划、决策、指导,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杭州市建立由市委书记任主任、13个区、县(市)和21个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成都市建立了市学习型城市和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和市教育局、终身教育处,社区大学、市级部门及下属的四级管理体制。武汉市成立了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局等3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长沙市成立“长沙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由35个委办局和社会团体组成,并设立六个分委会,分别由相关委办局具体负责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工作。宁波市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宁波市社区教育专业指导组,各县 (市)区成立了由区委分管书记或区政府分管市长 (区长 )主管,宣传部、文明办等多部门参与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太原市成立由19个职能部门和10个县(市、区)分管领导组成的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推动全市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

3.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工作机制

北京市建立健全了工作推进、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制度,2009年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区县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意见》等文件。2011年北京市政府颁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广泛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制度,促进终身学习。”2016年,北京市14个委办局联合发布《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上海市出台《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细化学习型社会发展目标和路径,并建立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如:1.探索社区教育从业人员能力标准及培训体系 ,2.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内涵建设梯度式发展标准,3.推进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制度,4.试点老年教育兼职教师注册认证登记制度,5 .完善终身教育统计制度。杭州市近10年相继出台涉及学习型城市总体设计、城市发展面貌、教育改革、文化繁荣、公共服务在内的近200 余项政策文本,形成了庞大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政策群,如市政府《杭州市关于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市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办《关于建立杭州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通知》、市委办、市政办《杭州市社区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等。成都市2017年颁布了《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建立了市学习型城市和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武汉市201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为建设“文化五城”、实现文化强市、助推武汉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发布了《武汉读书之城建设实施方案》,培育系列读书品牌,打造“书香江城全民读书月”。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妇联分别制定了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建设的实施方案。长沙市2013年市委、市政府在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宁波市2014年颁布实施《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先后出台了《关于创建学习型城区的决定》、《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施意见》、《五类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制度。太原市2012年颁布实施《太原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天天课堂活动的通知》、《太原市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分校建设标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教育辅导员队伍管理的通知》,《关于建立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基地和完善专家讲师团队伍的通知》等政策制度。

(二)完善体系建设,提供市民终身学习服务

1.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形成市-区(市、县)-(镇乡)-居(村、社区)社区教育培训学校(中心)四级网络体系

北京市四级社区教育培训机构完善程度较好,2016年10月在北京开放大学设立市级“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指导区县、街道(乡镇)居(村)三级社区教育办学实体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区(县)一级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办学单位20所,309所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成人学校)377所。上海市建有四级办学网络+各类延伸学习点。杭州市积极搭建城乡一体化的社区教育网络,作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起了“两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三级分层管理”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基本形成了“市社区大学、区(县、市)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学校、社区(村)教学站”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全市共建有社区大学1所,区、县(市)社区学院13所,社区学校185 所,区(村)社区教育机构普及率达到 100%。成都市形成了市社区大学、区(市)县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村)社区教育工作站、院落学习室五级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以1所市级社区大学、20个区(市)县级社区教育学院为主体,318所乡镇(街道)社区教育学校(成人学校)为骨干,3138个村(社区)教育工作站为基础,中小学资源开放为辅助的全市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武汉市建成了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市—区—街(镇)—居(村、社)四级社区教育培训学校(中心)建成率100%。长沙市全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覆盖城乡社区。宁波市已建立较完整的市-区(市、县)-街(镇、乡)-居(村、社)四级社区教育体系。有市级社区大学和成人学校各1所、区(县、市)级社区学院11所、街道(镇乡)级成人学校150所、居(村)成人学校2214所,初步建立起学校、行业、社区组成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太原市已建成1所社区大学,10所县(市、区)社区学院,104所街道(乡镇)社区学校,969所社区分校,四级社区教育培训学校(中心)建成率达到100%,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四级社区教育覆盖网络。

2.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学习基地

北京市整合场地设施资源,引导全市的文化宫、科技馆、图书馆、等机构面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及设施为市民提供服务,大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已经成为中小学社会教育的大课堂和市民终身学习基地,2017年首都博物馆、北京天文馆、老舍茶馆等34单位被认定为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上海依托现有的各类场馆,2013年建立了首批“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覆盖智慧生活、海派文化等8个领域,下设78个体验站点,196个体验项目,呈现出资源联动、因地制宜、模式多样、辐射拓展的特点,2014年开展专题体验活动近百次,参与市民达到60.1万人次。杭州市推出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学习点,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学习体验。联合有关高校,结合辖区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国学弘扬活动,挖掘、培育和形成市民大学堂、国学一字堂等百个国学传承基层点,打造市民好学、爱学、乐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建成 50 座漂流书亭,建了 7 个楼宇书吧,放置图书 5000 余册,供市民免费阅读。推出了国学港、戏曲港、科普港、书画港、文史港、美术港、体育港、动漫港、音乐港、大学港等十大“学习港”,形成了“一线十港”的学习风景线。武汉市有效整合人文、教育、科技、历史、体育等学习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39个社区教育基地,18个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整合13个行政区内政府、社会、学校、团体、行业、企业等各项资源,打造了“汉阳树”、“农业生态旅游”、“知音文化学习推广”、“中山舰革命传统教育”“高校—社区教育”等一大批社区教育文化联盟。武汉市博物馆数量达到114家,参观人数突破1000万;提档升级160个社区文化室,新建和改建562个农村文化广场,文化馆(站),年均组织各类群众文体活动超过1000场。长沙市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公共场馆开展“学习开放日”“主题活动日”“专题讲座”等活动,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服务。宁波市的图书馆系统的服务模式向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迈进。移动图书馆、掌上图书馆、读者QQ群、微博、在线咨询等功能不断完善,宁波网络图书馆的访问、检索、下载量已达800多万人次。2015年宁波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地铁数字图书馆的城市,市民智慧阅读成为可能。太原市重视发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美术馆、群艺馆等公益性设施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步扩大免费开放范围,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有益于提高市民素质的公益活动,拓展其服务市民学习的功能,形成了一批市民终身教育基地。

3.探索建立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制度

北京市近年来在市教委的指导、推动下,在部分地区、部门、学校开展了“市民终身学习卡”、“学分银行”、“学员学业成绩认证”、“技能加基础”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并初见成效。如西城区从2004年开始实行“市民终身学习积分卡”制度。采用“以学时累计学分”的制度。杭州市按《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成人学校社会培训成果信息存入学分银行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杭州市地区所有区县都已开展2016年和2017年的成人学校社会培训成果信息录入工作,2017年共计完成录入732160人。部分区县、街道率先开展学分银行的探索,如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在 2015 年创新推出了“学习银行”品牌,形成了一批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基地参与学习的市民,可以动态记录学分,街道根据积分的高低给予相应奖励。宁波市初步探索建立了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制度,各县(市)区也积极依托区域终身学习平台推进线上与线下老年互动学习模式构建,其中慈溪市的“ 99学吧” 和市民学分银行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被教育部和中国成协授予全国首家“城乡数字化学习示范建设点”,并成为国内学分银行先行先试的一个典型实践案例。太原市市社区大学积极探索搭建区域内终身教育立交桥有效运行机制,努力促进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2013年开始,分批次向全市市民免费发放“太原市全民终身学习卡”,逐步实现对学习者终身学习过程及成果的动态记录,为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探索“学分银行”建设、逐步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成果的转换与认证、搭建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学习载体,营造学习氛围

8个城市在创新学习载体,营造全民学习氛围方面都很突出,形成了一些特色项目和学习品牌。

1.北京学习之星评选活动

北京市每年一次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评选全市学习之星是全市宣传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终身学习的重大活动。目前已经举办了12届终身学习活动周,评选了9批全民市民学习之星。在全市范围内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2016年启动了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活动,16个区通过互访的方式宣传了成就,交流了经验。新闻媒体进行了深入的跟踪报道,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宣传。

2. 上海创建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上海市于2013年启动建设“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有效利用有关高校、委办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部分区县教育局(社区学院)等机构的优质公共文化和教育资源,首批创建了“红色文化”、“科普教育”、“文化艺术”、“智慧生活”、“海派文化”、“服饰文化”、“陶艺创作”和“创意手工”等为主题的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2016年,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被教育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2016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17年,持续深化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推动特色品牌项目、体验式课程、网上体验基地建设。全年建设体验站点129个、体验项目677项,参与体验的市民达到642万人次。

3.杭州学习节

杭州市自 2011 年以来连续举办,学习节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目标,每一年结合不同主题,以贴近市民、贴近读者的特色受到了各界群众的普遍欢迎。杭州学习节,把学习当成节日来办,以不断创新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习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塑造与形成了城市的精神纬度和价值坐标。

4.杭州社区学习共同体

杭州的社区学习共同体从2008年开始研究和实践,《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文汇报》、《浙江教育报》等八家重要媒体均对此作过系列报道。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 5000 多个,据调查统计每个月有90000 多人在“学共体”中学习,人均学习时间达到每个月 17 小时。2017年杭州市评选示范性学习型社团(学习共同体)90个。

5.武汉“书香江城——全民读书月”

围绕“书香江城”品牌,武汉市精心策划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从“4·2国际儿童图书日”到“4·23世界读书日”,从卓尔书店到金桥书吧,让广大市民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读书月期间,全市组织开展了特色阅读活动123项,参与市民10万余人次,各类媒体宣传报道逾百次,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活动作为武汉市宣传思想文化重点工作,被列入市“一月一品”重点项目。

6.最成都·市民课堂

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成都市依托市社区大学、区(市)县社区教育学院、街道社区教育学校和社区教育工作站四级社区教育机构,由成都市教育局牵头,成都社区大学主办,开展了最成都·市民课堂项目,从2010年启动以来,已成为最具成都特色、最受百姓欢迎、最体现主流文化倡导的社区教育活动品牌。项目通过全市社区教育五级办学体系实体教学、行业合作办学、志愿者服务参与、全媒体授课等多样的教育形式,传承教育文化,提升市民素质,提高幸福感。不仅较好聚集成都社区教育人才资源,而且基本探索出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格局,真真实实做到惠及民生。截止2016年,每年开设2000余门课程,全市市民参与实体课堂量达到1200多万人次。

7. 太原市“年年有学习周,月月有大讲堂,天天有学习课堂”发展模式

太原市以“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为集中展示,以“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为贯穿延伸,以“全民终身学习天天课堂”为全面覆盖的三大载体,形成了“年年有学习周,月月有大讲堂,天天有学习课堂”的良好局面,引导全体市民人人参与其中,凝聚了太原市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势能。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举办12届学习周,每年学习周期间,参与单位均达3000余个,开展各种学习活动8000余项,参与市民240余万,规模宏大,参与面广,影响深远。2010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启动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活动,承办单位来自全市各县(市、区)、各行业、各单位,面向全体市民免费举办。月初报纸专版公布课表,月底全市通报总结,平均每月30多场,并通过报纸、书籍、电视、网络等手段辐射到每个市民。2017年全年共举办342场,直接受益群众达6.15万人,成为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活动品牌”。2014年2月以来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天天课堂活动,全市920个有学校的社区(村),每个社区(村)每周至少举办一次天天课堂活动,内容贴近市民,服务民生,2017年全年共开展各类活动27835场,被评为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8.宁波市教文融合,城乡一体,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宁波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教育与文化相融合。把“挖掘和利用宁波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增强终身学习文化的宁波元素。推动文化设施与教育基地共享。宁波市利用各级文保单位(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产场所,村级文化礼堂等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与市民终身教育基地共享。各区(县、市)、街(镇、乡)、社区(村)建立的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与社区教育共享。有的区的社区学院与文化馆、街镇的社区学校与文化站、社区教学点与文化室,形成一套设施两块牌子。

城乡一体,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宁波市采用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均衡发展策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一是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发展。二是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利用宁波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辐射功能,加强数字化乡村建设和乡村社区数字化学习。三是组织城乡交流研讨。四是建立各种“以城带乡”的协作组织。宁波市发动城区的街道与农村的乡镇结对,建立协作制度,合作办学、合作开发、合作研究,并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等。

(四)大力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是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特色。在这方面8个城市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效。如学习型组织建设与评估是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起步点和突破点,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是北京经验的特色内容。2000年至今,北京市先后研究、制定、修订了创建学习型城区、学习型街道和乡镇以及学习型企业、机关、学校等系列评估指标体系;评选出市级各类创建学习型城区、社区、组织先进单位150个,各区评选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1200余个。太原市以标准化创建为原则,以规范化评估为手段,通过开展创建和实施评估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筑牢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根基,并注重健全学习型组织创建的长效机制,确保了创建工作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持续深入。截止2017年6月底,全市学习型城区表彰率达50%,街道(乡镇)表彰率达到60.38%,社区(村)表彰率达43.07%,企业表彰率为12.67%。武汉市推动法人单位学习型组织创建有成效,他们以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训学习活动,将学习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党组织、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家庭,全市学习型组织覆盖面达到95%以上。长沙市重视学习型社区建设,目前超过一半的社区开展了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近几年来,长沙通过以评促建方式,先后评选了10个市级优秀学习型社区,47个社区被评为示范性学习型社区。

推进区域性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了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和社区文化的结合,增强了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推进学习型企业、机关、学校等的单位性学习型组织建设,改进了组织领导方式,促进了组织变革;重塑了组织文化,提升了组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五)创建取得成效,提高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从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看,8个城市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与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和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等结合起来。例如,8个城市在创建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按需选学、终身在学”的学习之风。充分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以学习大众化、普及化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先锋作用、文艺作品的熏陶作用、传统美德的传承作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市民群众的自律作用、社会宣传的渗透作用。同时,学习型城市创建推动了城市综合发展,为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动力;提升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北京、杭州等城市将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分别于2005、2007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北京、杭州、成都、武汉、太原等城市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单位。

(六)学习型城市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尽管以8个监测试点城市为代表的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绩,但总体而言,由于理念的前沿性、系统的复杂性等原因,学习型城市建设还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立法与制定政策问题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与整个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它需要市委市政府的认可、承诺和推动,需要依法推动,有法可依。而终身教育(学习)相关立法是薄弱环节。8个城市中,上海、太原、宁波颁布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成都颁布了《成都市社区教育条例》;但仍有一半的城市立法欠缺,导致学习型城市建设缺乏稳定保障制度和机制。

2. 政府统筹有待提高

学习型城市创建需要各方加强合作,但目前各个部门之间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各自为政的局面,虽然建立了领导小组等协调机构,但功能职责有待进一步发挥。

3. 财政投入缺乏政策依据,机构建制和人员编制问题等保障制度薄弱

由于立法和相关政策保障不够,财政投入没有依据,导致创建经费难以满足需求。

4. 各类教育、社会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

各类教育和社会资源没有建立有效的合建共享机制,面向广大市民的使用率不高,市民参加社区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此外学分银行的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在建立各类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制度、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上存在制度性的制约。

5. 成人继续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待加强

成人继续教育系统教师积极性还需要提高。由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和成人继续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滞后,成人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投入还不能满足需求,成人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方式还比较传统,成人继续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待加强。

6.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

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不同的城市、城市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城区与农村等发展不平衡。

三、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监测工作,初步验证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的科学性、可行性。市各委办局、各单位和各城区均反映《指标体系》“结构要素”和“关键指标”总体上设计科学、切实可行,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对建设更高层次、更好品质的学习型城市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对建设学习型城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具有前瞻性,工作量较大,专业性较强,技术难度较高,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 在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在监测数据高效对接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指标体系相对超前,部分数据暂时难以取得

指标体系中共有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62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中定性监测指标18个、定量监测指标44个。有中西部城市提出,限于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在出台终身学习条例、学习型城市评价与建设的制度化建设、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积累制度等方面滞后于先进地区,暂时难以取得相关数据;配套硬件、软件环境建设也相对落后于东部先进地区,部分定量指标在目前的条件下,数据来源暂时存在困难。

(二)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统计数据需要进一步衔接

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中,一些与城市综合发展相关的数据有近20个,与城市基本情况统计年报相同的有10余个,部分指标还与其他监测项目的相同。在工作中,一些委办局反映,包括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在内的多项统计监测项目,由于监测目的不同、报送时间要求不同,存在向相关部门重复布置报表、取数的情况。另外,各部门部分现有指标统计口径不一致,也导致获取数据困难,需要加强协调,抓好衔接,解决问题。

(三)部分指标取数范围和来源需要进一步明确

部分指标由于城市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正处于动态发展阶段。例如,“按工资总额的1.5%至2.5%足额提取员工教育培训经费的企业比例”,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企业已经逐步开始提取,各市正在采取措施推进这项工作,但由于涉及企业减负、营造良好企业发展环境,有的城市这项工作没有强行推行,一部分企业培训经费提取额度不足。同时,对于“中等以上规模企业”这一概念,由于市情、区情不同,市一级部门和区一级部门对部分数据认知不同,标准不一,概念的外延较模糊,导致取数困难。此外,在指标体系中,“区域学习型组织创建”和“法人单位学习型组织创建”两类结构要素在关键指标内涵上存在交叉,这一类内涵和外延较模糊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

目前监测指标体系与准确判断一个城市创建工作的成果和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监测的城市是否都达到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哪个单位来认定监测结果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四、关于下一阶段完善监测工作的建议

根据8个城市的监测实践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的通知》要求,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对监测工作的宣传和领导

激励8个城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的持续重视,不断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水平。动员更多的中国成协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成员加入监测实践队伍,带动、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普及,扩大参与面。

(二)完善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机制

建立跨部门协作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作为协作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协作部门工作合力,确保相关部门按要求提供监测数据,并为所提供数据质量负责,保障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顺利实施。

(三)修改、完善指标体系,制定实施细则

经过8个城市的监测实践,初步验证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的“结构要素”和“关键指标”总体上设计科学、切实可行。但在个别指标的制定上,需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订。此外,根据目前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城市创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在指标修订中,应把握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的原则,删除涵义不清、重复交叉、难以获得数据的指标。对部分设计超前但对监测工作意义重大的统计指标,可暂时采用相近、替代指标。

科学把握、应用指标体系开展监测,做到准确、客观地收集数据,就需要在修订完指标体系后,应尽快制定指标体系的说明和使用细则,对每项指标涵义、范围,数据收集方法和渠道等做出说明,以便各城市能在同一个尺度上开展监测。

(四)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保障机制

加强专家团队建设;搭建监测工作信息化交流与服务平台;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和建设水平的动态信息数据库;推动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常态化运行机制,等等。

五、小结

在《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的通知》下发一周年之际,8个城市开展监测实践验证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总体上设计科学、切实可行。

8个城市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自评显示: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8个城市初步形成了自身创建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处于建设成果突出的第一梯队,其中北京、上海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市、杭州市分别于2015年、2017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

8个城市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实践方面所做的探索,为扩大监测范围,推动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广泛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附件1  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报告 

P17—36

附件2  上海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报告

P37--66

附件3 杭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报告

P67--95

附件4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报告

P96—127

附件5 武汉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报告

P128--140

附件6 长沙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报告

P141--165

附件7宁波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报告

P166—179

附件8太原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报告

P180--197


八城市监测报告由相关学习型城市建设和专家撰写,总报告由张翠珠、张竺鹏、米淑兰执笔,张昭文、史枫统稿修改完成总报告。赖立、薛华领参与课题研究。八城市分报告由各城市相关管理者和专家完成。


下载附件:八城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报告

 

 

 

八城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报告

发布时间2020-06-16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