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里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指的是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类教育、各级教育在内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其中,高校继续教育是学校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具有服务国家人才战略的功能。然而,当前的高校继续教育不论是从办学质量、运行模式,还是机制体制等诸方面仍不能满足国家战略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一、“转型发展”内涵

  转型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内涵,并要有具体行动框架。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发展”是指事务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变化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一个企业的成功转型,就是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机制体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的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新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首先是体制机制的调整和改变,有良好的制度框架;其次要根本性转变旧的运行模式;三要实现多方利益攸关者观念的转变。而不是简单的在基本维持原有运行模式上做小的修改。第四,转型发展是一个过程,所以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框架。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探索和起步阶段、成长和发展阶段,到至今的变革与转型阶段,在过去的不同历史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然而,在建设教育强国的今天,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仍基本延续着历史形成的一贯发展方式,在功能定位上,还没有转变学历补偿时代的模式,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一是继续教育的职责定位问题。一些高校盲目追求规模效应,陷入“门槛低-生源质量差-人才培养质量差-社会声誉低”的恶性循环;高校继续教育未能与全日制高等教育统筹发展,在高校处于边缘化地位、资源分配不均。二是高校学历继续教育面临质量危机。生源质量和学位授予门槛相对较低;师资缺乏保障,培养质量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差距逐步拉大;社会认可度较低。三是“多轨制”导致管理上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复杂,效能亟待提高;缺乏有效沟通衔接机制;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四是与高校自身社会声誉地位的匹配问题。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存在办学水平的差异,其社会声誉和地位也各不相同。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这种差异能够在多方面体现出来,比如高考录取分数线,就业市场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人才的认可度等。而学历继续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组成部分,也应能够反映高校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和地位的差异。对同一所高校而言,学历继续教育也应具备相应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低门槛,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之间的差异不大,形成了一种“大一统”的局面,由此造成部分一流大学的退出。

  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虽然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各种非学历培训,但需要思考的是:目前的培训是否满足社会需求?非学历的学习成果如何认定、积累和转换?

  通过问题梳理可见,高校继续教育还没有实现根本意义上的转型,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实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高校积极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在认识、机制、模式、教学教务多方面入手,实现实质性的转变和提高。

  三、关于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思考

  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和科技、人才并提,并再次强调教育优先发展,显示了教育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地位。

  高校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推手。高校继续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转型发展,首先要从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审视高校继续教育功能定位。功能定位问题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所有的顶层设计和改革措施都需要在确定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因此,要从国家发展战略视角和人力才资源的要求审视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重构并形成“新格局”,才能实现真正转型。

  第二,办好继续教育是每所高校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的社会责任。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级、多领域的。因此各类高校需要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特点和属性,结合国家经济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分层分类发展,建立多层次的“非全日制”人才培养体系。学历教育实现质量统一的、多层次的“全日制”,以及“非全日制”培养模式。非学历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开展各级各类培训,要关注成人技能培训、弱势群体的教育,以及公民教育,而非仅仅关注自己原有的资源和工作内容。

  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对“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全日制学历教育一并进行评估,包括对“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实施机构、课程质量、办学过程等进行的全方位评估。同时,建立有效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使高校自觉将自己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第四,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建立相关制度。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学分制、统一的学分标准、学习成果转换标准和国家资格框架等要件。建立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非全日制”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规则,实现不同专业、不同高校间“非全日制”课程学分的互通互认,逐步探索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向“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分转换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明确“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将建立的国家资格框架体系中的位置,力求实现“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全日制学历教育所处资格等级相同。

  结语

  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转型发展是一项紧迫的综合工程。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是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小修小补,已经成为摆在所有继续教育人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仅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小修小补,会让高校继续教育走入低水平建设的死胡同。高校继续教育需要所有高校内部和外部利益攸关方的共同参与,提高质量,更好地、有针对性地为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包华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

 

 

包华影:关于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思考——学习党的二十大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2-12-09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