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第三期研讨班暨“技术大讲堂”第三讲成功举办
为了提高高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与机械专业的建设水平,培养智能智造专业人才,储备智能制造人力资源,“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第三期研讨班暨“技术大讲堂”第三讲于2022年7月17-18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是在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工程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主办,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承办的,教育部原部长、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浙江大学杨华勇院士、谭建荣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林金安,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大学原校长赵继教授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与部分企业的200余位代表到会,另有 1万余人在线参加本次会议。
7月17日上午,“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第三期研讨班暨“技术大讲堂”第三讲隆重开幕,开幕式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巩亚东教授主持,杭州市临平区领导,浙江大学工学部领导杨华勇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林金安分别致辞。
在随后的智能制造导论课程研讨中,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大学原校长赵继教授介绍了《智能制造工程教程》的编写和出版情况。周济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续合元副总工、华中科技大学周艳红教授、东北大学刘强教授、南昌大学李潭教授分别从智能制造概论,智能服务与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离散型制造智能工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智能产品,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厂,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等几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论述智能制造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实践。
赵继教授介绍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智能制造工程教程》的出版情况。该书本着面向未来、服务需求,赋能主导、制造为本,兼容开放、与时俱进,分类多元、特色发展的编写原则,注重明晰智能制造工程的知识体系、知识领域和知识点,着力深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凝练,突出体现智能制造工程内涵,既可作为已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借鉴,也可作为高校依托现有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开展智能制造工程教育的参考。
周济院士报告主要讲述智能制造概论及智能服务与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部分,介绍智能制造的发展经历的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这三个基本范式。采取三个基本范式“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走出一条并行推进智能制造的新路。
卢秉恒院士的报告主要介绍了离散型制造智能工厂的内涵、基本特征、基本构架、信息系统构架以及离散型制造智能工厂的重点突破方向及实施方案等几个方面内容,阐述推进我国离散型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以及建立离散型制造的智能工厂的技术方案。
续合元副总工在报告中着重介绍工业互联网对智能制造的促进作用。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为其变革提供了必需的共性基础设施和能力,包括新型工业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等综合信息技术要素的工业互联网,是充分发挥工业装备、工艺和材料潜能,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服务增值的关键。
周艳红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智能产品是智能制造价值创造的核心,分为数字一代、网联一代和智能一代三个层次,介绍了智能设计与产品设计支持技术,即建模与仿真、数字化设计支持技术与工业软件、协同设计和数字孪生等,并阐述了其对智能产品的创新发挥的重要作用。
刘强教授介绍了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厂的概念与发展历程、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厂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从流程型制造关注的核心问题出发,指出流程型制造智能工厂的重点建设方向和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实施要素。
李潭教授的报告从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系统集成与系统框架,智能集成制造系统的建模、仿真与系统优化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要点与实施方案,并提出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动向。
18日上午,周济院士、杨华勇院士、续合元副总工、周艳红教授、刘强教授、李潭教授针对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问题与参会代表展开了研讨交流。
本次会议是在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进入再深化阶段的背景下召开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会议,为高校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必须紧紧抓住借助智能制造实现弯道超车这个契机,以全新的理念、明确的目标、清晰的任务、合理的路线、多样的选择、务实的举措推动智能制造工程教育。高校要适应产业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本次会议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实现可预期目标,于7月18日下午胜利闭幕。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工程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