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首刊于《终身教育·老年教育研究》2023年第八期,原标题为《精神养老实践探究》。

作者简介

  孙桂华,研究员。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朝阳社区学院)原校(院)长,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原理事长,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中心(全国)兼职研究员,海峡智库专家。

  精神养老是近些年出现的概念,应该说它是相对于物质养老而言的,其内涵究竟是什么至今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修实)作为一家专事教育的社会公益慈善组织,自2009年10月成立后便着手于精神养老的研究与实践,认为精神养老是通过引领、助力老年人持续学习、持续认知并转变行为、积极有为、内求愉悦,从而实现心性提升、生命成长的过程,目的在于让老年人拥有一个身心健康幸福的晚年。精神养老是一条老年人的自主、自立、自尊、自强之路。

  一、修实倡导精神养老的介入背景

  1.现实背景。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其时国民经济增长稳定,生活水平稳步改善。老年人退休后随着闲暇时光的增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不适感、无根感、无聊感、孤独感、病痛与死亡恐惧感如影随形;二是,物质欲求逐渐降低、精神层面需求不断放大,一部分老人开始走上街头唱歌跳舞。老年人释放情绪的“出口”在哪里,精神层面的需求本质是什么?于是,我们从老年管理机构、养老院、社区等处走访调研相关人员,在大量第一手材料基础上开启了老年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其间精神养老的概念内涵和做法日益清晰。

  2.理论背景。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后,对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的需要更加迫切。上世纪六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概念。认为终身教育是终其人一生的教育,是人生各个阶段所接受教育的总和,既包括学校教育、正规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非正规教育。老年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教育、非正规教育,但既然属于教育,就不是一种随意、自发行为,就需要有人去设计、去引领、去实施。“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必然趋势是共同学习。”这说明从理论上讲,追求精神养老也应提上议事日程,使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老年人能够通过共同学习,心性提升,自得其乐,颐养天年。

  3.法规依据。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要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国务院《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要“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生价值”。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正是一个精神养老的过程。

  二、倡导精神养老的现实意义

  1.精神养老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党的19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使得人们对于精神需求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当下,人口流动加快,家庭规模变小,空巢、独居老人增多,过去养儿防老理念和现实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精神养老提出了更多要求。

  2.精神养老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积极老龄化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正式提出的,是对健康老龄化的提升。积极老龄化的社会学术语,是指“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健康、参与和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其中健康是基础,参与是核心,保障是手段,健康和保障都是为了更好地参与,都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当下更多是指精神方面的。人活在世上应该有一点精神,精神生活好了,比物质生活还重要。“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而不是社会的负担,人在老年阶段其机体发展趋于衰弱时期,但生命的成长却是人生中最旺盛的时期。” 老年人“常常更能专注于他们所热爱的学习内容,更加关心精神生活质量,更能向内用力澄明心性,更加在意守望相助的人际关系。”我国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教育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健康状况的良好,相比以前可以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老年人只有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区建设中,才能体现自身价值,他们宝贵的经验及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利用。社会要重视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的潜力是未来发展的强大基础”,应“全面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促进老年人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会保障、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统筹发展,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国家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这是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指导方针,对于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全面贯彻落实。未来我国老龄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我们需要越来越重视并积极面对。修实所倡导的精神养老是“自养”,是从养“体”到养“心”的重大变革,是调动老年人自身潜能积极主动的养老,无论对老年人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大有裨益。

  3.精神养老是新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老年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解决了物质需求后的老年人如何满足其精神需求,除了参加兴趣爱好的活动外,应该引领其提高心智水平,追求生命的意义,使老年人不仅在身体、心理方面,还在性情方面得到收获,使身、心、性三方面达到平衡。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荣誉退休教授Howard McClusky提出的需求幅度理论,主要观点是“老人经常面对的是需要想办法维持他们在过去的岁月中所享受的能量及权力”和五个需求层级的概念,即应付的需求、表达的需求、贡献的需求、影响的需求、自我超越的需求”,以及台湾魏惠娟教授编著的《台湾乐龄学习》一书指出“教育方案的提供应该从娱乐与个人享受性的【想要】课程,提升至以协助解决问题、学习尊严与独立的生活之【需要】课程”,“实务工作者一定要认识高龄者参与学习的目标,不是只有【好玩、喜欢】而已,而应透过课程的提供,帮助高龄者增加生活能量,达到成功老化的生存愿景,这才是高龄教育最首要的课程目标”的论述,引导老年人每年学习一门心性提升课程,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们认为这是新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方面。

  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老年朋友在外边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时非常高兴,但回到家里,却仍与老伴吵架,家里不和谐,而学习了心性提升课程如《幸福老年》等书籍后,有很多老年人改变了,不再挑剔老伴毛病,而是做好自己,包容谦让,家庭和谐了,自己也快乐了。事实证明,心性提升课程的学习是必要的,是受到老年人欢迎的,是应该加强的。

  14年来,修实在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道路不断前行,不断探索。

  三、修实倡导精神养老的实践过程

  精神,指外界事物影响下的人的感觉、知觉和意识。就是说是人对于外部事物的感觉、知觉和意识构成了精神,与动物相比,人是个精神实体,讲求精神健康是人具有的专利,讲求精神养老是养老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能够影响到精神的外部事物林林总总,哪些事物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较大呢?

  1.调研先行——寻求精神养老切入点

  为给老人提供好精神养老的课程,我们下社区、考察老年大学、进养老院、到台湾等老年教育做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参加一些国内外相关会议,比较广泛地接触老年人、老年教育工作者、为老服务人员,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对老龄群体及其学习内容进行了大致划分:

  把老年群体划分为——临近退休或退休初期老人、生命活力期老人、生命高龄期老人。

  把老年人对于学习内容的需求大致划分为三类——对于基础生活的需求、对于兴趣爱好的需求、对于心性提升的需求。

  实践中,先后完成四个老年教育研究课题,它们是“老年教育教程研究”、“《教程》部分课程落地研究”、“居家养老学习路径探究”、“社区共学养老实践探究”,从而为精神养老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2.教材起步——编写老年生活课程读本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感,文化娱乐活动是老年人最喜欢、最容易上手、最容易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活动,但文化娱乐活动不能彻底解决现实生活中老年人随时会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情绪问题,老年人更需要一种能够激发深层意识,从而实现自我调解、自我生发快乐的能力,而激发深层意识的外界事物就是必要的知识给予。于是我们从编写相应的老年学习读本入手,2011-2019年间,公开出版了五本书。

  第一本《老年教育教程》。这是一本面向退休人员、老年教育工作者的工具书。内设 128 门老年适学课程,是经补充梳理的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方便使用的课程体系。书中增加的退休准备和生命教育课程,填补了我国老年教育领域的空白,对“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序一·顾秀莲)”。 荣获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二本《退休准备》。这是写给临近或初期退休人员的。有心理准备,可弥合退休后出现的巨大心理落差。善于角色转换,以实现由“忙”到“闲”的华丽转身。重潜能开发,将发掘不曾为己所知的生命能量。会理财规划,易找到稳定可行的经济生活支撑点。本书旨在帮助老年朋友再度开启精彩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一等奖。

  第三本《生命金辉》。这是写给高龄老人的。生命之歌,追忆生命的可贵与壮美。生命之华,展示老年人再塑生命的潜质。生命之帷,引领我们勇敢地捍卫自身权益。生命之伞,厘清维护身心健康的必备知识。生命之辉,让我们提前看到生命最后一刻,可以拥有的一份从容淡定、自尊自爱。本书旨在帮助老年朋友画上人生圆满句号。荣获北京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教材一等奖。

  第四本《幸福老年》。这是写给活力期老人的。操劳了一辈子的老年人,在退休后拥有的黄金 20 年时间里,如何寻求幸福?本书从身边着眼,从做人的源头(孝道)介入,为朋友们指出了 5 条通向幸福之路。爱家,让您在亲情中感受绵绵不断的温馨。友邻,让您在和睦友好中品味快乐。乐学,让您在求知过程中获得精神食粮。旅行,让您在高天厚土间得以怡情悦性。省心,让您在规律、轻松、淡泊生活中享受上乘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第五本《自主健康》。这是写给全体老年人的。自主是一种做事能力,健康指人良好的身心状态。自己的健康自己可以做主,前提是将开启自主健康的钥匙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觅健康之道,助您找到健康理论的源头。明健康之理,助您明白身心性兼养之理。握健康之方,助您掌握身心兼养之法术。

  2014-2019 年,陆续将以上书籍编成微课植入MP3中,形成老年生活学习机,以便为眼神不好,或不大看书的老年人提供学习方便。学习机身小便携带,音量大方便听,更有广播、照明功能,老年人使用简便易行。机内植入心理调适、潜能开发、生涯设计、家庭理财、遗产继承、自主健康、人的优逝等141 节微课(10 分钟/节)。

  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来袭,大家不方便见面,我们制作了《自主健康》音频微课10节(8分钟/节),在修实公众号发布,供大家学习。

  2022年,应广大老年朋友要求,我们将以上书籍内容编辑成50讲视频微课(5分钟/集),在微信公众号修实学堂自主健康天地每周播放一集,受到大家的欢迎。

  3.共学实践——精神养老落户共学养老团队

  如何实现老年朋友的读书学习的落地形式?我们开展起社区共学养老团队活动。社区共学养老是我国杭州市职成教育研究室汪国新主任提出的,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意义,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个很好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认为,社区共学养老的核心是“共学”,是学习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我们确立了以心性提升为核心的精神养老系列课程。以帮助老年人提高心智水平,稳定情绪,把自己的心安放好,泰然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具体做法是在老年人兴趣爱好类活动的基础上,每年加学一本书,也就是每年加学一门心性提升的课程,除了修实出版的《幸福老年》《生命金辉》《自主健康》等书籍外,还有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或读本。

  共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一是与单位或社区达成合作意向;二是为团队带头人开展赋能培训;三是协助共学养老团队制订学习活动计划;四是组建专家组深入到共学团队中开展实地指导;五是学习活动中期安排一次汇报交流;六是召开年度的学习交流、总结表彰大会,对示范团队和学习积极分子进行表彰。

  其中,“为团队带头人开展赋能培训”甚为重要。共学养老团队是老年人自组织,我们称这一组织的核心成员为带头人或队长。对带头人的培育主要涉及两个环节,一是课程培训:如 “老龄社会与精神养老”“组织起来与共学养老”“老年学习团队带头人素养培育”“《幸福老年》《生命金辉》等书籍导读”等课程,并将将带头人的基本素养归纳为良好的内在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实地指导:组织专家参与队长交流、在微信学习群分享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解决团队出现的疑难问题,为团队学习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修实老年教育项目是一种给予性服务,通过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团队中,使兴趣爱好活动与读书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在动与静相结合的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提高了内在心性,实现着精神养老。

  四、精神养老的效果呈现

  自2017年开始,我们先后在朝阳、海淀、西城、延庆、顺义等近70个社区开展了社区共学养老活动,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参与者对读书学习的认识不断提高。在培训时我们专门讲了为什么每年要加学一门心性提升课程,一是精神养老的需要,二是身体疗愈的需要,三是提升老年教育品质的需要,大家认真学习体悟并落实在行动上。

  如顺义西辛社区的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舞蹈队,几乎从不读书、不会交流、不爱写字,在队长带动下,他们从抄写书中自己喜爱的段落开始,终于在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中感受到书中的道理,在一次次的微信学习群交流中受益匪浅。

  又如大栅栏前西助老队一队员,在收电费时与邻居发生争吵,但后来想到学习的《幸福老年》,“退让是一种胸怀……远亲不如近邻”那句,感到自己不对,主动道歉,并且找人修好了他家门前坏了的灯,后来邻居就交了电费,和谐了邻里关系。

  2.参与者对共学团队的认识不断提高。他们自愿加入团队、自愿参加学习活动、自愿与队友结成守望相助关系,他们感觉到共学团队像是温馨的家,是心中向往的地方。

  西城大栅栏街道岁月印象工作坊团队,主要活动是缝缝补补,做抱枕等手工活,成员基本在家里是婆婆,与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她们每周四上午活动,见面后就亲切地聊天,交流家庭趣闻,你怎么与儿媳相处,我怎么带孙子,怎么处理家庭矛盾等,其乐融融。学习了《幸福老年》,她们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了理论支撑。她们说:家和万事兴,作为婆婆要理解孩子的不易,特别是容忍儿媳的不足,帮助带好孙辈,以身作则,给家庭做出表率。团队中几位老大姐的家庭都很幸福快乐,每周的定时见面学习交流成为了她们生活中的期盼,见面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这样的养老方式既经济又实惠。

图片图片来自修实公益基金会网站

  海淀的两位老年朋友在团队学习活动中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佳绩:一位因病、自觉无颜出门的老年朋友,从尝试着走进团队到坚持听课学习、与他人交流,再到用所学知识热心服务他人……连续3年的团队学习,令他由衷感慨:谁学习谁受益!谁受益谁幸福!另一位家住海淀永达社区,今年85岁了。多年前老伴走后,一个人的生活让她度日如年。2018年遇见了王队长......如今她在队里当编织指导老师,回到家里自编了很多小物件,亲手把它们送给了辛苦奋战在社区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还委托修实送给修实在青海捐助的贫困学生。

  3. 队长的组织与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在这个团队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具备良好个人品性、深受队员信任和拥戴的团队带头人,他们的性格、能力、特长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爱心与付出。

  海淀永达社区编织队王队长,每次团队学习活动时,她都是自己先读书,然后再带领大家学,当问她感觉如何时,她说,开始我感觉有点累,但后来发现队伍好带了,大家在不知不觉中素质都在提高。

  深受大家拥戴的大栅栏睿邻雅趣合唱团宋队长,每次都精心设计和组织团队学习活动,她说;我的口号是,团结起身边老年朋友,在共学团队里找到快乐、找到自身价值。

  还有的队长把读书学习和兴趣活动二者有机结合。如书画队将读书体会用毛笔字写出。有的队将学习心得编成三句半、快板、歌词、情景剧等,在总结会、联欢会上展示。

  4. 参与者生活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他们:老当益壮爱学习了,认知提高生活美了;学以致用邻里和了,尊老爱幼家更暖了;

  齐心协力环境美了,社区之家情更浓了。老年学习团队成员基本都是社区志愿者,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共学养老项目取得了预期成效。

  综上所述,精神养老是一种符合终身教育时代潮流的养老模式。这一模式,是对现行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无论在社区、在机构、在任何地方都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82

  2.联合国.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2019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

  4.国务院办公厅.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6

  5.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2022

  6.中共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2019

  7.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 2021

  8.郝麦收.精神养老概述. 豆丁网,2010

  9.魏惠娟编著.台湾乐龄学习.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2012

  10.汪国新,项秉健.社区学习共同体.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11.汪国新.社区共学养老:特征、意义与实施策略.《中国成人教育》2018<17>

  12.朝阳社区学院课题.社区共学养老实践探究,2020

【专家观点】社区共学养老——修实公益基金会精神养老实践探究

发布时间2024-03-15
浏览量:50